市人大关于市区水环境整治工作进展情况的调查报告范文(2)

时间:2021-08-31

二、水环境整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整治协调机制不顺,考核不够科学。水环境整治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较多部门及相关乡镇(街道)。市政府虽然在职能体制上作了明确,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九龙难治水”现象,尚未形成真正高效的工作合力。一是条块之间、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治的效果。目前,涉及市区水环境整治的市级协调机制主要有“治水办”、“温瑞塘河管委会”,其办公机构分别设在水利局和环保局,相关水环境职能上有重叠和交叉,考核工作和统计口径各自为政,存在对基层多头重复考核的现象。二是考核指挥棒有所偏差。当前水环境整治考核偏重以整治投资率和进度为主,导致部分基层单位片面强调做大投资规模,而忽视了项目对水质改善效益的性价比。三是部分重点治水项目在全省七月份排名中落后,黑臭河清理任务完成率仅51%,列全省倒数第一(其中市区未完成整治的黑臭河150多条,约占全市未完成数的45%),新增污水管网收集完工率指标列全省倒数第三。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沿河城中村改造推进缓慢。一是与相关法规要求差距较大。《浙江省温瑞塘河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温瑞塘河流域城市和镇建成区范围内,根据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确定建设的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应当在本条例施行后五年内(即2015年前)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这也是立法之时市政府做出的郑重承诺,但日期临近,塘河流域污水管网全覆盖的目标仍有相当大差距。二是污水处理和收集能力不匹配。现有市区污水处理厂早已超负荷运行,西片污水处理厂二期、中心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建设至今未能启动,市区日均10万余吨已收集污水无法处理而直排。如XX区经梅屿泵站往西向污水处理厂日污水输送量可达6万吨,其中2万吨由于处理能力不足而直排造成集中污染,加上近几年三溪片排污纳管工程的相继建成并投用,该线路污水量更将大增,亟待西片污水处理厂扩建。三是市区垃圾处置能力缺口日益增大。去年开始每天市区有约300吨生活垃圾需外运周边处置,区域间应急性联保已转变为常态化联保。综合材料生态处置中心项目仍未建成,工业固废仍需依靠其他地市帮助处置,极有可能出现工业垃圾围城现象,建筑渣土违规倾倒现象也时有发生。四是水环境整治与城中村改造存在脱节。2012年开始的首批65个沿河城中村改造计划,至今仅动迁19个村,完成4个村的拆除。塘河沿线相当数量旧村环境基础设施几乎仍一片空白,大量外来人口租住塘河沿线违章搭建、租价低廉的农村民房,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入河,严重影响水质和环境面貌。如调查组实地查看鹿城山下河、龙湾上江河黑臭整治,由于沿河城中村未改造而收效甚微。

  (三)污水管网建设质量堪忧,现有设施作用发挥不佳。一是巨额排污管网建设所产生的水环境效益不尽人意。管网建设的主体众多,都只负责各自项目的投资率及建设进度,至于该建设项目能否达到质量要求、能否投用、能否取得预期的排污效果,则缺乏有效的强制性验收和监管机制,很多项目完成之后无人管理。如瓯海大道dn900污水主干管西端污水管建成4年未投运以及主塘河东岸—温瑞大道雨污管(瓯海大道段)堵塞,导致瓯海经济开发区、霞王蟠凤片、河庄片及梧田工业基地等片区污水无法排放。七都污水处理厂落成在即,但七都片区污水管网几乎空白,马上将面临无水可处理的窘境。二是部分建设项目存在严重的工程质量和档案资料缺失问题。排污管网的运行或荒废状态,没有哪个部门能给出具体的权威数据。有些刚刚建设完成的管道就已经沉降或淤塞不能使用。部分项目因竣工图纸资料不齐全,给管网后续的排查及维护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如大量雨污泵站由于缺乏土地及房产证件,且移交程序复杂,造成长期无法移交给排水公司发挥作用。宁波路南段、福州路、大连路的管网已经建成多年,但由于竣工验收及移交的原因,排污管道至今空置不能使用,排水管道也处于淤塞状态。瓯江南口大桥南接线道路工程施工,损坏XX区管径达2米的一级主干管造成周边沉陷才发现,至今未修复。三是城区地下管网老化、渗漏,雨污合流等现象也较为普遍。XX区双屿、仰义等部分区域因雨水管网建设不完善,年久失修,堵塞严重,遇有大雨便出现内涝。清明桥沿河住宅区地势较低,因标高问题,无法与市政排污管连接,污水不能排放。

  (四)要素制约明显存在,部分基层单位存在等待观望思想。一是资金问题仍然是当前水环境整治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地下管网的排查及疏通工作,由于需要较大资金聘请有资质的专业排查公司,致使该项工作进展缓慢。塘河水系按照“七无七有”要求,3-5年需清淤一次,投资数额近2亿元,缺口较大。农村小流域整治因空壳村无力承担其中20%的自筹资金,致使许多项目已立项而未能实施。各责任主体在黑臭河道整治中,一方面为了考核而做大投资规模,另一方面目前只是做了一些垃圾清理及河面保洁的面上工作,对涉及资金投入大的项目如河道清淤的工作,则推进乏力。二是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特别是镇街截污纳管方面的人才缺乏以及相关质量监管人员的力量不足也影响了工程进度和质量。三是土地指标和政策处理也制约了水环境整治顺利推进。如任桥河整治工程由于涉及48亩农保地,土地指标未落实,造成工程延期从而导致该片区防汛形势更趋严峻。

  (五)全民治河氛围不浓,依法监管仍有待完善。一是河道长效管护机制还没有有效建立。在垃圾河、黑臭河整治中,重项目推进,轻标准要求,整治后续管理未及时跟进,出现反弹。部分企业偷排、不达标排放污水,偷排建筑泥浆等现象仍然存在,责任管理机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二是环境执法力度仍需加强。各级政府虽然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转型升级慢的困境,尽管加大了环境污染入刑打击力度,但对于一些低小散企业的法律震慑仍然不强,“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难以根本扭转,导致企业违法风险转嫁于社会来承担,治水倒逼产业转型仍需经历相当长的结构调整阵痛期。三是市民环境意识仍需提升。垃圾乱倒、污水直排河道现象仍然普遍,河道周边畜禽养殖依然是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的一大难点。一边是政府花大力气开展“清三河”行动,一边是企业和群众随意排污、倾倒垃圾,源头污染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整治效果难以巩固。四是河道管辖职责仍需进一步明确。虽然推出了“河长制”,但其实际成效跟预期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河道的管辖不够明确,职责不清的问题,有的单位往往能推则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点,都想置身事外,整治完成了的河道由谁来实施日常管理成为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