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2)

时间:2021-08-31

  在这样的语境下,一个经济上毫无基础的人,往往会被人们视为失败者和无能者,没有财富的情感面对的将是不断被累计起来的心灵的失败体验。社会评价的单一化和庸俗化,让无钱买房的年轻人成为边缘群体。为了迎合“有房才结婚”,他们不得不腾挪闪转。

  当我们的身体和情感依从于市场与商品规律时,我们对所谓更好生活的追求使我们变得庸俗而乏味。“有房才结婚”不仅加剧了婚恋的功利化和世俗化,也带来深层的社会断裂和社会剥夺——为了帮助儿子完成人生大事,许多家长掏出了多年积蓄,甚至背负不少债务,不得不降低晚年生活质量。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在物质和情感的天平上,过于看重或者忽视某一端,通常都是不可取的。实现物质与情感的平衡,实现心理预期与行为能力的协调,是摆在每一位单身男女面前的现实议题。正视现实世界的无奈和艰辛,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婚恋环境,固然需要他们的个体救赎,也离不开社会评价体系的更新和不良社会心态的修复。

  “超市型婚姻”是社会功利化的反映:新华每日电讯认识一个城市的最好办法,就是去认识里面的人们如何工作、如何相爱、以及如何死亡。如果要试图认识当下的社会与时代,看这个社会的人是如何相爱、结婚的,同样是一个不错的观察视角。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已经开始进入第四次婚姻革命,其重要标志就是婚恋观正日趋多元化。从这份最新发布的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来看,爱情至上的观念正在遭遇挑战。无论是“四成以上单身男女更倾向于与条件合适的人结婚”,还是“超七成女性认为男性有房才适合结婚”,都能看出现代社会的婚恋观正在变得越来越功利。不可否认,当越来越多的人在婚恋问题上呈现出日趋现实、功利化的趋势,必然说明当今社会正在遭遇功利化危机。一个突出的例证是,在社会整体婚姻观向开放与多元演进的同时,一些非常现实的因素成为父母干预子女婚恋的重要指标。本次调查显示,有三成左右单身人士因父母干涉而导致感情失败;而父母在为子女择偶“把关”时,学历、职业、感情经历等因素均不重要,他们最看重的是经济因素。父母的观念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年轻人的婚恋观,以至于不少年轻人都将有车有房当成了结婚的必备条件。功利化的婚恋观,在当下一些相亲节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某种程度上讲,功利化的婚恋观所倡导的是一种“超市型婚姻”,“拿钱选货,货比三家”是其主要特征。有一些节目甚至直接向观众灌输一些理念,比如“一起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模式已经过时”“在择偶时也是有钱才能任性”等,这在社会上颇有争议。功利化的婚恋观,容易扭曲社会人际关系,增加年轻人的压力。数以千万计的大龄单身青年害怕结婚、不敢正视婚姻,又将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可以预见,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现代人的婚姻观将继续在保守与开放、家庭与个人之间拉扯,如何规避过于功利的婚恋观,无疑也是社会转型期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某一个特定的时代内,人们遵从同样的范式来选择伴侣,走同样的阳光道路,过同样的幸福生活,犯同样的错误。在新的社会阶段,人们在继承也在摧毁过去关于婚姻的范式,并自由地走上一条不确定的新道路。这条新的道路应该倡导什么、避免什么,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婚恋机构等多方面共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