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信诈骗调查报告(2)

时间:2021-08-31

  制造恐慌

  获得被害人信任的同时,犯罪分子也极力制造紧张氛围

  为何一通电话,市民就乖乖予以转账?

  前述案例中,被诈骗805万元的张女士向警方报案时,就表示被诈骗过程中,像着了魔一样,每天都要偷偷避开家人,与诈骗分子进行通话。

  “着了魔”也正是该类诈骗案中受害人出现的显著特点,他们对犯罪分子言听计从,除了将身家和盘托出之外,更是不惜与家人争吵,举债满足犯罪分子的要求。

  如前述被诈骗123万元款项的陈女士,其中大部分款项是向朋友借来的。受害者陈女士30多岁,从事销售行业,她在被骗之前,也曾听说过该类电信诈骗案。但她真正卷入其中时,就失去了辨别能力。

  一方面犯罪分子由于个人信息的大量泄露,犯罪分子通过已经掌握到的陈女士的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来获得陈女士的信任。与此同时,犯罪分子演技极佳,与她通话过程中还放下电话与旁边的人“谈论案情”,“给人的感觉好像是真在办案”。

  除此之外,犯罪分子还利用改号的软件,将来电号码改成当地公安局的号码。陈女士就告诉南都记者,实际上,这一过程中,她也不是没有怀疑,也曾通过公开渠道查询来电号码,发现确实是当地公安部门的电话,因而更加信任。

  被诈骗805万元的张女士,则是被犯罪分子假造的通缉令给震慑住。该类通过伪造通缉令的做法流行一时。犯罪分子引导当事人登录假造的国家机关网站,在网站上查询出假通缉令,而假通缉令上的个人照片以及信息均为真实。由于不少公民对于通缉令并不熟悉,也不知道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有关程序,这一纸假通缉令,让不少公民陷入恐慌。

  获得被害人信任的同时,犯罪分子也在极力制造紧张的氛围。该类案件中,犯罪分子往往虚张声势,声称是洗钱大案,将情况描述得极为严重。一番盘查之后,又指出这可能是个人信息被冒用,他们会查清事实。借此给被害人以心理暗示,只要配合调查,就能洗脱嫌疑。

  陈女士就表示,她当时听说被卷入洗钱案之后,非常急于撇清罪责。而从一开始,犯罪分子就要求她严格保密,否则对她不利,接听电话只能到僻静处。存款过程中,对方与她一直保持电话联系,要求她随时报告位置及银行工作人员的性别,并提醒她注意被跟踪,让她笼罩在巨大的恐惧当中。

  “好像只有听他们的,才会没事”。陈女士描述,在与对方多次的电话沟通中,她对犯罪分子已极为信任,直到钱被骗光,对方拒接电话,她才如梦初醒。

  一份由从事犯罪心理研究的高校教师江明君、深圳南山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张欣之等人,对深圳某派出所处理的近300宗电信诈骗案被害人进行的心理研究显示,受害人会因为受到编造的虚假恐吓信息受到精神刺激,出现急性应急心理反应,表现为出现焦虑、害怕、紧张不安的情绪,试图尽快解决事件以缓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