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茶叶产业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1-08-31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动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武陵山片区一大批采矿、冶炼、加工和中小型造纸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被淘汰,这对于原本就相当落后的武陵山贫困片区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但这种经济调整是不可逆转的。武陵山片区各级政府必须主动适应国家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趋势,从本地实际出发,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培养和发展壮大一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型健康优势产业。

  武陵山片区地处云贵高原与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山地特色明显,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丰富,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丰富的竹木资源、中药材资源、茶叶资源、高山蔬菜、水果资源和充沛的水能、风能资源可供开发利用。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等多种原因,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

  本文以武陵山片区城步苗族自治县茶叶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全面分析城步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城步茶叶产业发展思路,计划至“十三五”末,全县茶叶产业实现年产值15亿元、年利税3亿元,带动三十个贫困村、近三万人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把城步丰富的茶叶资源做大做强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脱贫产业,实现城步与全国同步奔小康的宏伟目标。

  一、 城步苗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历史

  湖南城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苗疆要区、楚南极边”之称。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剽悍、智慧的苗侗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古朴神秘的巫傩文化和苗风苗俗一脉相承。城步山川秀丽,溪河纵横,土地肥沃,全县森林面积320多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为92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107科921种乔灌木树种并茂一林,62科173种野生动物栖息其间。地上有29.87万千瓦的水能资源可开发,地下有32种矿藏可供开采。县境既具岩溶地貌的奇景异象,也有原始的天然林群落景观,八十里大南山更有独特的江南山地草原风光。

  独特的地理气候为茶叶的生产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早在东汉时期,城步苗族为预防瘴病,便有喝油茶的习惯。清光绪年间曾有文载:苗人“以冻米杂盐豉煮之,谓之油茶”。还有“姜牙蜜饯满盘陈,风味油茶亦可人。绝亿头纲新焙出,二凉亭子雨前春”的诗句,描绘出了油茶的独特风味。而今,城步“苗乡油茶”习俗已成功申报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油茶所用之茶叶就是城步特有的本地茶种—城步峒茶。经调查城步共有峒茶、虫茶、青钱柳、苦茶(吊粒芽)、元茶、甜茶等茶叶品种。据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此茶装笼内,蛀虫也,取其屎用。”说明三叶虫茶在明代初期就已出现。清光绪《城步乡土志》载:“茶有八峒茶,略可采用。亦有茶虽粗恶,置之旧笼,一二年或数年,茶悉化为虫,余名为虫茶,收藏耐久,大能消痰顺气。”地方志中简单地介绍了虫茶的加工方法及其药用功能。民国24年湖南茶事试验场《湖南茶产概况调查报告书》载:“城步之茶,出产县属南乡之兰蓉---茶树原有本地种子,听其自然生长,岁采生叶二次,行于谷雨芒种两季,亩产约60斤”。1961年七里坪农场引进小叶种茶建园80亩,土桥和南山青年集体农庄同时建园种植,全县植茶500亩,1969年达1500亩。1974年发现野生茶树,植株高大、叶阔而肥厚。1975年湖南省农学院王建国教授等来城步考察,并写了《城步峒茶的初步调查》发表于1977年《湖南茶叶》杂志第二期。福建省茶科所在1980年一月出版的《茶树品种志》对城步野生茶作了简介。1982年邵阳农业局与城步农科所联合组成茶树资源调查组,对城步峒茶的生态环境与特征进行调查,钟尔琪等人写出《城步峒茶调查报告》,确证峒茶属南方大叶型茶树。1986年冬至1987年春,湖南农学院的袁春华、唐明德两位专家来城步考察,在杨梅坳乡高桥村曹家湾发现一棵老茶树,树高6米,主干直径达41.1厘米,当时树龄70多年,至今已达100多岁高龄,一年可生产干茶10-15公斤,当是城步野生茶树王。1984年七里坪茶厂生产的“峒茶红碎茶上档2号”被评为湖南省优质产品。1986年6月湖南省茶树品种审定小组正式下文认定城步峒茶为湖南省地方良种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