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艾滋病病例调查报告(2)

时间:2021-08-31

  艾滋病教育成为兰州中学必修课

  一年前,国家卫计委与教育部下发有关通知,除却提出两部委联手建立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和定期工作会商机制外,更从国家层面将防艾教育正式纳入大中学生的教育体系。

  兰州市教育局随即出台本地教育系统艾滋病防治工作方案,规定全市中小学及中职学校开设“防艾课”,在普通中学的地方课时中安排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课时。然而,由于校方观念的滞后、缺乏专门的老师、考评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原因,这一课程却遭遇着尴尬和无奈。“零星几所学校开设有类似课程,覆盖面不广,根本谈不上防控的效果。防艾教育是一个组织行为,需要形成体系。”经过一学期的观察后,兰州市艾滋病防治人员如此评价。

  重新健全考核体系后,今年9月兰州市教育局与兰州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签订《艾滋病综合防治目标考核责任书》。正式将学校性教育从过去的“桌子底下”摆上了“桌面”,真正在中学落地生根。

  据此,《责任书》首次明确安排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必修课,其中普通初中每学年6课时、普通高中每学年4课时、中等职业学校每学年4-6课时。确保初中及以上每所学校至少培训1名能够开展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的教师;到2017年实现初中及以上学校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全覆盖,在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

  相关链接

  为什么要让导游成为防艾宣传员?

  这些天,首批来自兰州金色大漠、甘肃国泰等旅行社的450名导游、领队走进兰州市旅游行业防治艾滋病知识宣教课堂。未来这些经过培训的导游、领队将兼任防艾宣传员,在所在的线路,对出行游客进行适时的普艾教育,这在兰州尚属首次。

  “半永久化妆,你们都听过吧?”“知道。”“有没有想去做的?”台下女士相互望望,会心一笑。“那一定不要图便宜,要去正规的场所。梅毒、艾滋病不仅仅通过性传播,纹眉、纹身、打耳洞这些有创美容,如果器具消毒不到位都会传播病毒。”话音未落,整个教室哄地一下就炸开了锅。

  培训一批接受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导游、领队是兰州创建全国第三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内容之一,目的是预防通过旅游途径传播艾滋病。

  为什么要开发导游、领队群体?这就有必要知道,甘肃省1993年发现的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正是劳务归国人员;截至今年1月底,甘肃检验检疫局发现的10例HIV感染者均为外出劳务务工人员和留学生。

  对艾滋病来说,没有“高危人群”,只有“高危行为”。认识到这一点,不久前兰州市级财政首次专拨6万经费购置安全套,供全市星级以上宾馆免费摆放使用,让安全套从心理的“隐私”走到防控艾滋病的“前台”。同时,财政拨付10万元经费支持5个根植于民间的NGO开展青年学生、暗娼、男男、感染者随访、感染者心理干预工作。

  最大限度地检测发现感染者

  WHO预测,在中国有近30万人,不知道自己已是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预估,根据中国政府数据,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有85万人。而截至2015年10月底,只有57.5万名艾滋病患者确诊并向政府部门登记在案,因此,还有三成左右的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这些未知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继续传播给更多的人。

  实际上,检测已成为政府应对艾滋风险和挑战的关键步骤。兰州晨报记者了解到,迄今为止兰州59%的HIV感染者是医疗机构发现的。为了尽可能地发现病人,目前,在兰医疗卫生机构将住院分娩及孕期保健的孕产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所生儿童;接受手术(包括门诊和住院手术、口腔科手术、妇科手术等)治疗者;进行介入治疗、内窥镜检查、血透、创伤性检查、创伤性治疗患者;门诊泌尿生殖、皮肤性病、肛肠、妇科等高危就诊者都列为HIV检测对象。

  中国疾病预防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曾表示,防治艾滋病的举措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把感染者检测发现出来,让感染者得到抗病毒治疗。

  考虑到隐匿感染者的风险,引导普通大众主动参与检测,对于整个社会控制艾滋病的蔓延、推动艾滋病防治极其重要。今年,兰州在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检测点,扩大检测范围,培养医生提升检测能力水平。在原有45家检测点的基础上,增设67家检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