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6)

时间:2021-08-31

  关于银行格式合同的使用也是一直以来的一大诟病。通过体察志愿者发现,许多到银行办理业务的消费者反映,银行采用格式合同,并没有给消费者提供公平自愿的选择空间,银行常常利用格式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保护自身权益。消费者在办理业务时往往没有时间细看繁琐的合同内容,银行工作人员也不就合同中与客户本身息息相关的条款以及银行的免责条款向客户重点指出并作说明;即使看到一些不平等条款,也无法让银行变更其格式合同;因此,消费者常常都是为了办理业务而被迫签订相关格式合同。

  关于这一话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胡钢以及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陶跃庆进行了分析解读。

  经济之声:《天天315》节目曾经报道过很多案例,银行卡明明在自己的身边,一夜之间忽然被盗刷了,然后到银行去理赔,银行都会说我们会配合警方的调查,请先跟警方联系,二位对此怎么看?

  陶跃庆:国外银行卡被盗刷的情况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就是银行卡对于一个人的信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盗刷银行卡,就意味着你的信用可能会破产,所以一般人很少会冒这个险。第一是没有必要,第二是成本太高。

  另外,警方对于盗刷银行卡的这样犯罪活动打击的非常严厉。此外,一旦出现这样的事情,银行也会先行赔付。

  为什么国内容易出现这样的事情?主要原因是我们的金融体系还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中,个人的信用积累过程非常漫长。此外,我们又没有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来制约或者限制银行卡的使用。最重要的原因是打击这一犯罪行为的难度很大,力度也没有那么大。

  经济之声:另外,银行在保障客户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国有商业银行有超过三成的用户遇到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而其他类商业银行则分别有三成左右的用户遇到了“手机的银行APP被破解、盗刷”和“银行卡被盗刷”的问题。首先是个人信息的泄露,如果银行存在客户信息安全隐患,那将会使客户对这个银行完全失去信任。这方面要加强毋庸置疑。但即使国有商业银行,依然有超过三成的用户遇到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如何避免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