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十年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时间:2021-08-31

  从2011年开始,省环保厅根据环保部部署,组织完成我省野外核查、生态系统参数野外观测、国家下发遥感调查数据的检验复核和社会经济数据收集整理等工作,建立我省生态十年土地覆被、生态参数等遥感监测数据调查数据库。调查评估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在强化生态保护和气候暖湿化过程的共同作用背景下,我省省域层面各类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趋势向好。这是6月15日记者从省环保厅组织召开的青海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年至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价项目评估会上了解到的。

  草地:增加面积主要源于退耕还草

  草地是我省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分布于青南高原、祁连山地和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截至2010年,草地面积达377580.67平方千米。

  十年间,我省草地面积净增910.2平方千米,占省域面积的比例提高0.14%,主要以草原面积增加为主。草地增加主要来源于农田退耕还草,其中海东市、西宁市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草地面积增加较为明显。

  我省草地植被覆盖度高和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光热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和青南高原南部。数据显示,十年间,我省草地退化总体呈缓解态势,27.3%的退化草地向好转化,主要分布在环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和柴达木盆地,这与近十年的气候暖湿化过程及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有关。

  湿地:增加面积主要源于荒漠、草地

  2010年,我省湿地面积为48598.09平方千米,呈现相间分布。其中,沼泽湿地28157.63平方千米,占省域面积的4.04%,湖泊和河流湿地分别占2.17%和0.75%。

  十年间,我省湿地面积净增加1529.8平方千米,呈现扩大趋势。主要是湖泊面积增加,占到增加量的9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来源于荒漠和草地,主要发生在柴达木盆地、长江源头区和黄河源头区。与此同时,长江源头区和黄河源头区的河谷、滩地有34.18平方千米沼泽湿地转化为草地,初步分析原因为气候变暖、冻土消融所致。十年来,我省湿地面积变化率为3.25%,总体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