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调查报告(2)

时间:2021-08-31

  形成产业链条

  犯罪特点鲜明,违法活动具有隐蔽性,侦查打击工作迎来新挑战

  “现阶段,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让不法分子盯上了这一新财路;网络犯罪的趋势也逐渐由电脑端向手机端转移。相比网站、论坛等可公开检索的虚拟空间,利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实施违法犯罪更加具有隐蔽性,而这类犯罪活动往往都是跨地域、甚至跨国界,并且形成了各个利益环节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条。”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案件查处科科长孙超坦言,这些新特点给“微领域”犯罪的侦查打击工作带来不少新的挑战。

  去年,一位江苏南京市民报案称,其点开写着“这是我们聚会照片,不可不看”的短信链接后,手机便中了木马病毒,随后其银行账户被盗十多万元。经过多方侦查发现,这一网络诈骗已形成一条分工明确的产业链条,有人专门写木马病毒、有人操作转移账目、有人负责取款,而具体实施诈骗的嫌疑人作案地点远在广西宾阳一处深山中,与日常生活地点互相分离,还能依据有利地形随时转移,为警方抓捕工作带来难度。

  孙超告诉记者,微领域犯罪形式多样,常见类型还包括通过“两微一端”贩卖枪支弹药和毒品、进行网络赌博、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等。由于无法公开检索,一些有经验的不法分子往往十分警觉,只拉熟人进群,在群中用一些只有内部人员能听懂的“行话”进行交流,表面上看不出什么破绽,警方难以发觉。

  孙超坦言,以打击微领域诈骗为例,由于其门槛较低、形式多样,一方面可以从打掉产业链条入手,让犯罪行为“环节”断裂难以“运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宣传来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并采取技术措施防止网民上当受骗。

  与此同时,如何定义淫秽、色情信息也成为监管过程中的难点。相关法律专家认为,目前的主要判断依据是原新闻出版署在1988年发布施行的《关于认定淫秽及色情出版物的暂行规定》。经过了近30年的技术发展、观念变化,这一标准很难适应现在犯罪行为的新特点,有待进一步规范、细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