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战文物保护与利用情况调查报告(2)

时间:2021-08-31

  二、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抗战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沉重的历史,传承着先辈们英勇抗敌的精神,是不可再生的历史见证。加强抗战文物保护与利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注重民国之前文物的保护利用,对抗战文物保护利用重视不够的现象,缺乏抗战文物保护利用的整体规划,对抗战文物的认识、保护、研究和展示利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保护现状有待改善。宣城市地处皖南,梅雨季节较长,抗战文物中大部分为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徽派古建筑,分布于较为偏远的山村,由于本体建筑质量不高,且建筑年代较为久远,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处于无人使用无人打理的状况,排水不畅,地面潮湿,加之未曾进行过全面修缮,造成部分梁架腐朽,面临损毁、坍塌甚至消失的危险。

  3.在保护基础上的利用有待加强。由于缺乏抗战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整体规划,现存的抗战遗址中被真正利用起来的不足三分之一,很多抗战文物分散在野外,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没有列入,像抗战时院校旧址、烈士陵园和战场等无人管理,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彻底损毁不复存在。

  4.管理力量有待充实。抗战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主要由文物部门牵头,由于文物管理部门人员少,有的还代管博物馆,工作任务繁重,而且抗战文物产权复杂,不少属于民政、园林、教育部门以及企业、个人,实行统一管理的难度较大;同时由于编制等原因,讲解员等专业人员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抗战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效果。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将抗战文物保护利用提升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着力利用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加强对抗战文物重要性及保护、利用的宣传;通过策划一批有影响力的专题展览、持续开展“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和学生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对抗战文物的宣传,拓展形式,强化效果,突出抗战文物作为重要历史见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利用抗战文物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和相关教育,激发广大人民的爱国情怀,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抗战文物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

  2.整合力量,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各级政府为抗战文物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强化和完善现有的文物管理体制和机构,整合文化(文物)、民政、党史、旅游等各方面力量,建立必要的考核制度体系,强化督责,形成抗战文物保护利用的长效机制。着力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的资金投入渠道,切实解决抗战文物保护资金不足的难题。

  3.强基固本,进一步加强抗战文物的保护。开展系统全面的调研和普查,进一步摸清抗战文物的家底,进一步搞清各类文物的数量、品级、分布、保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按照规划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照有关文物法规和技术要求,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有效保护。广泛动员,有针对地开通各种渠道,下大力气抢救、征集各种不可移动文物,加强维护和修复,健全账册和档案,建立电子数据库,实施科学保护,确保各类文物安全。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和讲解员,提高抗战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整体水平。

  4.开拓创新,进一步发挥抗战文物作用。一是要根据当地的具体实际,高起点,大手笔,将抗战文物利用与其他人文旅游和自然风光一同规划,相互促进,大幅度提升其吸引力和效益。以泾县而论:确定诸如县城景点群、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查济古民居建筑群、桃花潭景区等几大重点区域,合理布局,带动其周边及沿线各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从而连成线,形成片,获得整体提升。二是要深挖抗战文物内涵,彰显其特色,在利用上做深、做大、做精,并且开拓思路,创新资源利用,努力运用新的创意结合相应的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其社会经济效益。以新四军军部旧址群为例: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升展览水平。内容上,可以由以前重点是皖南事变,拓展到泾县新四军军部及当时的新四军在新四军军史和整个抗战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上,可以进一步综合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提升展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方式上,可以变游客的被动参观为主动参与、体验。体量上,可以就近拓展相关旧址群做精、做特,形成一个规模较大、内涵丰富的景区,合理开辟交通线路,开通电瓶车载客旅游。环境上,应大力整治,大幅提升。对景区内不协调的建筑,应通过穿衣带帽的改造方式,使之与军部旧址风貌相协调,并且附近的电线应入地;附近的农田应通过产权流转、规模经营的方式,根据优化旧址群环境,做大旅游,提升吸引力的要求,发展相应的创意农业。

  5.完善设施,进一步优化文物保护利用条件。将抗战文物所在地的道路交通建设纳入全市交通网络建设体系,在建设好干线公路、旅游集散地至抗战文物所在地公路的基础上,建设好区域内各文物景点之间的连接通道。加强抗战文物周边环境治理,完善通风、排水设施,优化抗战文物保护利用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