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4)

时间:2021-08-31

  四、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社会保障乏力。一方面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户籍内居民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使外出务工者不能将子女带到务工地入学,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父母关爱的缺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必要条件,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儿童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缺失,这样易引起孩子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互动减少,因此亲子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疏远。而留守儿童的代管者只能对其实施温饱式的哺育,儿童从小缺乏爱抚和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这样会使儿童早期社会经验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

  3、监护人能力有限。监护人特别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

  4、学校教育受到制约。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发展中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在学校生活中受到关爱和重视,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其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投入等多方面的制约,不能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校教育活动。

  五、对策与建议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的孩子的。因此,全社会和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要充分发挥政府领导、组织、协调和保障优势作用,积极支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和监护网络,开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的特殊群体,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需要得到家庭、学校与社会更加积极的关注和不断创新的解决办法。家庭力所能及的履行好教育子女的义务,学校和教育者应承担应尽的职责,甚至工作职责以外的关爱与付出,社会和政府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的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协调和动员各级部门统筹加以研究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根据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结合调研中的群众意愿,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切实做好留守儿童教育保障工作

  1、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机构。

  2、从法规、政策等方面予以保障。

  3、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利用教育投入资金,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首先做好以下工作:

  (1)新建城镇中小学。

  (2)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

  (3)加大教师培训、考评、奖惩力度。

  4、发展县域经济,将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

  (二)教育部门做好对留守儿童针对性教育工作

  1、教育部门要了解全县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开展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专项调研,要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拟定教育措施,组织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加强师资培训,努力推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2、学校要建好留守儿童档案。

  3、组织教师积极参与。

  (三)全社会应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努力将留守儿童转化为流动儿童。

  留守儿童转化为流动儿童可能面临以下困难:

  (1)父亲或母亲一方在城市务工可能因观念、居住环境、收入务工时间等原因,不利于留守儿童向流动儿童转化。

  (2)流入地学校容量是否能满足民工子女入学需求。

  (3)流入地的入学费用太高,限制过多,或者是办学水平有限,也可能导致家长不愿将孩子接到务工地就读

  (4)留守儿童对转学之后新环境的适应难度、教学的非有效衔接、丧失家中的良好同伴关系等担忧,部分留守儿童自己不愿到城市读书。

  2、民政局、统战部、工会等要积极争取希望工程、各类基金会及企业捐赠资金,发动地方政府、企业家、民间组织协助募集资金,要让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关心和支持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3、县妇联、团委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活动,维护儿童合法公益。

  4、应在农村建立起村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校和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