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调研报告(5)

时间:2021-08-31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仍然不足。我市共有1717个村,但全市“千乡万村村库”、“农民文化家园”的履率仅17%,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缺泛长效的投入管理机制。由于部分镇、村财力困难,后续管理资金不足,不少地方文化阵地存在建得起管不好的现象,存在设施破旧、图书流失现象。

  (三)文化阵地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个别地方存在对群众读书、用书宣传发动不够,引导不够,群众读书借书的积极不高,未使文化阵地得到充分发挥。

  (四)文化人才匮乏。一是乡镇文化站缺少人员。各地文化站人员,多是兼职,主要精力从事农村中心工作,文化站工作只挂名,力不从心,难以作为。二是由于受到体制、编制、职称等因素的制约,文化专业人才很难调动和引进,存在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现象。三是同时,农村大部分青壮年皆“外出打工”,地方的民间文化传承濒临困难。

  (五)是地域文化保护意识不强。由于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强,使得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古村落文化正在边缘化。特别是植根于农村的剪纸、花灯、各类地方戏曲、舞龙、舞狮、劝善明世的歌谣等文化,现在已到了失传的地步。如仡佬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其传统服装保存较少,难以体现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

  四、对策建议

  (一) 建立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长效投入机制。一要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财政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投入,切实解决农村文化阵地不足问题。从我市的现状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仅是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用”和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二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以切实解决农村文化阵地长效管理中经费不足的问题。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建设。三要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保证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经费。对经济欠发达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专项资金的安排上应给予扶持和倾斜。

  (二) 加大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国家对农村各种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文化阵地建设要与上级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这样有利于缓解决农村文化阵在投入不足问题。如:近年来,我市将农村文化阵建设与“四在农家”创建、村庄整治、农村扶贫开发等项目相结合,弥补我市农村文化阵资源的不足。

  (三)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要将文化阵地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与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同安排同部署。二是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要结合当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根据群众的的需求,合理布置文化阵地实施点,切实将有限的文化资源,安排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探索农村文化阵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目前文化阵地“建得起、管不好、用不好”的现象。可以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文化阵地管理日常工作基金,使各类文化阵地后续管理工作有保障。二是加强对图书管理员、辅导员培训,提高他们管理和服务水平,解决他们的福利待遇,保障文化阵地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确保作用的发挥。

  (五)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乡村文化活动。要探索好的活动载体,精心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农民喜爱的的文化活动,才能增强农村文化阵的吸引力,才能使各类文化阵地作用得到较好到发挥。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思路,形成“活动共办、人才互补、资源互用、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文化活动模式,让群众从台下看戏的观众变成自我参与、自我展示的“演员”,让更多更广泛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增强文化活动的覆盖面。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