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时间:2021-08-31

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3篇

  要去了解一件不明白的事情时,我们必须开展调查以搞清情况,并将获得的成果展现于调查报告中。调查报告要怎么写才逻辑紧密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1

  摘要:近些年来,一些农村地区每逢过年基本上没有了以前的热闹,而作为“留守儿童”问题的附带现象却屡见不鲜。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我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自己的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导言

  此次决定在自己的家乡——邵家铺村进行有关“留守儿童”的调研问卷,主要是因为近些年来发现自己的一些亲戚逢年过节几乎都在外面打工,长期不回家。但是孩子却放在家里,让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读书。如果把孩子带上身边,先不谈有没有时间精力照顾孩子,仅是保证孩子在大城市念书的高额费用就会让人望而却步。由此导致孩子的成长遭到严重的忽视,亲情也逐渐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软肋,而我的一个妹妹就正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个。所以,想通过这个调研,让村民们对农村这个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认识这个问题带来的危害,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一、调研的背景和地点:

  由于改革开放,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随之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从事农业,不仅各方面的条件缺乏,而且年收入还不高,所以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寻求发展,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根据本地政府的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2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爷爷、奶奶等)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比如:教育方式、监护能力等等。而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问题给当地儿童造成的影响,我利用寒假的机会对我家乡——湖北省松滋市沙道观镇邵家铺村的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沙道观镇东邻荆州区弥市镇,西枕松东河大堤,南与公安县斑竹垱镇隔河相望,北与涴市镇连地接壤,为松滋市东方门户,是湖北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东距古城荆州31公里,西距市政府所在地19公里。国土面积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万人,辖22个自然村,含6个居民小组、63个村民小组。2009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889元。本次调查以沙道观镇邵家铺村4组(注:组为村民小组,便于村委会管理)居民为主体,对全村民小组47户中的25户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以其他村民组为辅助调查对象,以个人访谈方式进行调查。自从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该村民小组到外地打工的人数逐渐增多,并在2009年外出打工人数达到顶峰,现在一直呈现此种情况。

二、调研框架与方法

  1.调研框架

  确定调研地→了解当地情况→确定调研总体的方向→设计问卷,访谈提纲,准备相关材料→进入调查地→开展调研活动→统计,得出大致结论,反馈→撰写调研报告。

  2.调研方法

  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采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调研,以此来得知村民们对这个问题的真实看法。

  2.1问卷调查

  我们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便于调研,我决定在自己家所在的村民小组第四组进行调研。

  此外,我们这个村民小组共有47户,随机对其中的25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每天调查5户,分五天进行。并在调研的过程中分发网上下载的资料以及图书,向一些不知道“留守儿童”危害的农民进行简短的宣传。

  2.2深入访谈

  除了针对保护区周边居民的调研,我们还和邵家铺村的村长以及居民小组的队长进行了交谈,对这个问题的现状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使得自己获得的资料是来自多方面的,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3.调研过程

  前期准备阶段(1月10日-1月15日):联系调研地负责人,确定调研内容,查阅文献,制定调研计划,制作调查问卷。

  调研阶段(1月20日-1月25日):到自己的家乡——邵家铺村里了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大致情况;走访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向居民宣传关注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总结阶段(1月26日-1月28日):整理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根据调研目的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归纳,最终提出建议。

三、调研内容:

  1、参与调研农民的基本情况:

  本调研随机选取沙道观镇邵家铺村中的25户居民,共78人。从抽调居民的年龄来看,年龄小于12岁的一共有18人,年龄在12-18之间的一共有8人,年龄在18-30之间的一共有3人,年龄在30-40之间的一共有18人,年龄40-50之间的一共有19人,年龄50岁以上的一共有12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36人。从文化程度来看,约有14.7%的农户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其中约有20.6%的农户是小学学历,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44.1%,高中文化程度约占14.7%,大学文化程度约占5.88%。农村中知识层次较高,但是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务的青年农民大多都外出去打工。其中,我们有数据发现,年龄在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到调研居民中的33.3%,正在读书的孩子也占了绝大部分。

  2、当地居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情况:

  A、所调研的居民,没听说“留守儿童”这一名词的有43人,听过的有16人,知道其含义的有15人,知道其危害的有4人;

  B、出去打工的有27人,在家务农的33人,在本地打工的`15人,读书的有30人;(注:每个农户的外出打工人员也在这个问题的调研范围内,但不算在总人数中)

  C、知道政府针对这个问题采取措施的有0人,知道政府对这个问题有过关注的有21人,知道政府对这个问题根本没关注的有57人;

  D、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很大的有30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还需努力的有39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没希望的有9人;

  E、未成年人认为受到影响的有19人,认为没受到影响的有7人;

  (注:幼龄儿童的答案算在第三类中)

  F、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的有23人

  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有9人

  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有8人

  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有6人

  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有5人

  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有20人

  由此可见,当地的“留守儿童”问题很严重,而且我们当地政府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还不是很高,导致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成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心理脆弱,性格内向,各种问题随之产生,急需受到大家的关注。

四、“留守儿童”现象导致的“并发症”:

  1、我们当地的劳动力不足,有相当的一部分农田被闲置、荒芜,经常是年纪较大的村民下地耕种,效率低下;

  2、村里人数慢慢减少,平时过年过节少了一份热闹,邻里关系难以长期维持;3、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缺乏亲情,提前心理早熟,缺乏快乐。

五、建议与思考:

  根据此次的调研结果,给我们当地的农民伯伯的建议如下:

一、家庭方面:

  1、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2、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3、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4、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1、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2、政府要尽可能加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并相应的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加大农村的经济效益,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