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2)

时间:2021-08-31

  2.1.5 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全区从事茶叶生产管理服务机构主要有农业局的经作站或茶叶站,以及政府内设的茶叶生产管理办公室。全区茶叶生产管理队伍1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96人、管理干部24人。印江县成立了茶叶协会,发展23个会员单位。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茶产业发展,印江、石阡县还出台了鼓励在职干部、创办茶叶企业和生产基地的优惠政策措施,涌现了30多名乡镇干部、农技干部,兴办茶园和发展茶叶加工,为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2.1.6 茶叶品牌建设

  经中国茶科所对铜仁茶叶样品检测,铜仁地区茶的氨基酸含量为3-5%,而江浙茶仅为3%;茶叶的水浸出物含量一般在45%以上,而江浙茶仅在30%左右。90年代初期以来,在中国茶科所、贵州省茶科所茶叶专家的指导下,名优茶品牌创建成效显著。1994年印江自治县梵净山茶场,被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定为茶叶检测定点企业,印江县梵净山茶场的“梵净翠峰”, 获得了国家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我区的“梵净翠峰”、“泉都碧龙茶”、“黔东毛峰”、“武陵春富硒茶”等一大批高档名优茶产品,在全国各种茶叶评比中捧走若干奖项,泉都碧龙茶还荣获“98世界茶叶博览会”银奖。到目前止,在省级以上组织的评比、交易会、博览会等活动中,我区共有13家企业获奖,17个产品品牌共获43项(个)奖:有石阡县的“泉都碧龙茶”、“泉都云雾茶”、“幸惠”牌苦丁茶,铜仁地区武陵山植物保健茶厂的“泉都百茶”牌苦丁茶;松桃县茶叶公司的“松桃翠芽”、“松桃春毫”,武陵山茶场的“武陵剑兰”(松桃);沿河县乌江茶场的“坤龙牌”绿茶;思南县茶场的“东坡毛尖”等品牌。

  2.1.7 茶园产地认定和茶树良种推广

  全区共有19000亩茶园通过认证,其中:石阡县统一组织主要茶叶生产基地的16950亩茶园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分布在龙塘、聚凤、五德等15个乡镇,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茶园面积1000亩以上的乡镇有:聚凤2800亩、五德1800亩、龙塘1500亩、花桥1500亩、本庄1450亩、龙井1400亩、白沙1350亩、国荣1000亩;贵州梵净山顶翠园茶业公司在玉屏县亚鱼乡的500亩茶园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印江县银辉茶叶公司在印江县缠溪镇的700亩茶园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印江县净团茶叶公司在印江县永义乡的850亩茶园通过有机茶认证。茶树品种以福鼎大白茶、石阡苔茶为主,福鼎大白茶种植面积6.27万亩,占全区茶园面积的70%;石阡苔茶1.84万亩,占全区茶园面积的21%。良种茶园面积8.11万亩,占总面积的90%以上;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3.70万亩,占总面积的41.7%,占良种茶园面积的46.1%。

  2.1.8 引进外商承包租赁茶园

  全区共引进外商茶叶加工企业21家,约占农业招商引资总数的50%;引进外商资金5100万元,占农业招商引资总额的24%,茶叶生产已成为全区招商的重要领域。对促进我区茶叶生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外商共租赁茶园面积3.17万亩,占全区茶园总面积的35.7%。21家客商来自浙江、山东、湖南、江苏和重庆,其中来自于浙江省的有14家,占外商总数的67%;浙江省客商承包经营的茶园2.67万亩,占外商租赁承包经营茶园面积的84%。

  三、 铜仁地区茶叶产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1 茶叶产业化水平低。

  全区茶叶加工有49家,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对茶园掠夺式经营现象严重,茶园管理极为粗放,租赁前期和后期没有严格把关,致使茶叶质量提升难度大,产品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形不成拳头产品,形不成名品,影响了茶叶快速步入国际市场步伐。从而造成了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生产、加工和销售都呈现为分散的局面,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形不成规模效益。

  3. 2 资金投入少,茶园基础设施差,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地县各级财政对茶业的投入极其有限,茶农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不足,茶叶生产条件差;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手段落伍,技术推广经费少,难以对广大茶农进行必要的科学用药、用肥、除草培训,一些新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在茶区得到推广应用,造成茶农科学种茶水平低,无法从源头上保证茶叶产品的卫生质量水平;全区目前有2.34万亩老茶园(30—50年)种植分散,商品化程度不高,农户不够重视,已经到了必改的年限,大部分茶园虽属良种,但基本上都是群体品种混杂较为严重,面积多在300亩以上,根本没有水利设施,规模稍大点的茶园,缺乏采茶劳动力,茶青下树率低,机械化作业也根本谈不上,影响了新叶的萌发,从而影响到茶园的产量和效益。

  3.3 铜仁地区茶产业尚未形成真正的优势品牌。

  全区现有45家企业,各有各的品牌,在全国和省级以上组织的评比活动中,共有13家企业17产品品牌获奖43项,还有32家企业的产品各有各的名目,品牌之多、乱、杂,名牌效应和规模效益不凸现。没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能牵头整合全区的品牌资源;生产企业归口不同的部门管理,沟通协调难,生产企业间各自为阵。结果是家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哪一个品牌上规模,品牌效益没有发挥出来,总体价格偏低。全区现有茶园面积近8.88万亩,投产茶园5万余亩,年产干茶2500多吨,成品茶销售收入不足3000万元,这与茶园规模极不相称。我区茶园平均亩产值在500—600元之间,最高亩产值不到XX元,与江浙茶园亩产值在3000元以上、高水平茶园达15000元以上的产出水平相比,差距极大。

  3.4 茶产业条块分割,技术力量势单力薄。

  全区八县一市一特区都在发展茶业生产,目前只有四个茶叶重点县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石阡县、印江县成立了茶叶生产办公室,松桃县、印江县、沿河县设有茶叶工作站。其它县什么机构也没有建立,有的县还成立了经济作物站,有的县既有经作站又有茶叶站,造成责权利不明,各行其事。全区茶叶生产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的多数员工,大都是半路出家或只经过几个月培训的人员,由于专业知识乏力,生产经验不足,大大地阻碍了茶产业发展进程。XX年茶园面积8.88万亩到XX年茶园面积将达到15万亩,人均得负担1000-1500亩以上茶园的指导、培训、茶园改造、协调等工作与生产发展极不适应。  3.5 茶农技术水平低,茶叶产量低,效益不明显。XX年我区共有8.88万亩茶园,其中:35.7%为集中成片茶园被外商租赁,还有64.3%的茶园属农户所有,XX年又兴起了种茶热潮,茶园面积有可能突破15万亩,全区重栽轻管的现象日趋突出。一是栽植质量差;二是舍不得肥料投入,茶叶营养差;三是病虫草害严重,茶叶质差量低;三是水利设施不完善,可以说是基本没有,90%属看天茶园。四是茶农自采茶青乱堆乱放,加工不及时,造成烂青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在加工各环节中技术不规范,不标准,安全性差,又舍不得卖给加工企业生产,自产自加工的质量上不了档次,效益极其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