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范文(7)

时间:2021-08-31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范文7

  学 号:

  姓 名:专 业: 学前教育

  年 级: 5年制10级

  学 院: 学前教育学院

  完成日期: 20xx年1月14日

  指导教师: 王丽娇

  目录

  前言--------------------------------------------------------------------------------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2

  (一)调查对象----------------------------------------------------------------2

  (二)调查方法------------------------------------------------------------------2

  (三)调查内容--------------------------------------------------------------------2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3

  (一)讨论-----------------------------------------------------------------------3

  (二)小结-----------------------------------------------------------------------7

前言:

  幼儿间的同伴交往是指幼儿在集体中,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平等、独立、自愿结合、互助互惠横向的友好关系。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通过这种同伴交往所形成的同伴关系与同伴经验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需要,对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阶段孩子就已表现出交往能力的差异。对幼儿来说,进入幼儿园后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就是同伴。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之一。它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增强幼儿的情感支持,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学习初步的交往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可见,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有利于对幼儿的人际交往教育系统的开展下去。当代幼儿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体,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的交往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卡耐认为:

  “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所以,形成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

  而幼儿园是孩子孩子学习知识、能力、品德与交往最重要的一个场所,而这些都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一步步成为孩子的内在品质。幼儿园中的社会领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性,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与幼儿交往和互动过程中的细心观察与关注,对幼儿的社会行为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现在的幼儿受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影响了其正常的同伴交往。教师对于幼儿的交往情况给予的关注,并通过幼儿的交往情况发现幼儿的交往问题与心理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与指导。教师对的关注与指导,往往能影响幼儿为来的社会发展。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120位中班教师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三)调查内容:教师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情况关注程度,共20个题目。其中包括

  (一)对于交往的方式上的关注程度

  第1题 观察幼儿主动把自己介绍给新伙伴

  第2题观察幼儿使用微笑、挥手、点头等体态语

  第3题 观察经常一个人独自呆着的幼儿

  第8题经常观察幼儿的交往语言吗

  (二)在活动时对于幼儿交往的关注程度

  第5题 在活动中能为幼儿提供主动探索、发表意见的机会

  第6题 观察有的孩子能组织一群孩子一起活动,在活动中提出建议,成为领头人第20题在游戏中是否经常关注幼儿的交往情况

  (三)教师的帮助幼儿交往对于幼儿的关注程度

  第10题能经常把班里的幼儿的交往情况及类型划分吗

  第11题当幼儿有告状情况时会进行处理吗

  第12题对于经常乐于助人的小朋友能否经常提出表扬让大家学习

  第4题对于幼儿之间争吵时是否及时调节

  (四)在心理方面对于幼儿的关注程度

  第9题对于受被忽视型的小朋友的关注程度

  第13题关心不快乐或受到伤害的小朋友

  第14题 对于一些自来熟的小朋友教师是否能经常鼓励他们与一些被拒绝儿和孤立儿相处的小朋友进行交往帮助

  第15题 分析忧郁,性情压抑、退缩型的小朋友并提供帮助吗

  第7题 观察孩子进入陌生班级时情绪

  (五)对幼儿的交往的帮助

  第16题经常

  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礼貌用语吗

  第17题 会上一些社会交往能力的课吗

  第18题 是否能对幼儿经常提出表扬

  第19题是否能常家园合作,强化幼儿的交往能力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对中班120位教师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成功收回120份,其中有108份有效。 结果分析如下:

  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对于幼儿交往的关注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可是这种关注的并不深入,由于多教师不能真正的细致的对幼儿的交往进行观察分析并解决,从数据的大致分析来看对于总是观察的和经常观察的差别不算太多,说明大部分教师的对于幼儿的关注程度的频率算是比较高的,但是经常关注的比例还是要比总是注的比例要高一些,这说明教师的关注还需要加强。而很少以及从不和前两个的比例相对来说差别较大,它们所占的的比例很小,可是还是会有一部分教师忽略了一日生活中对于幼儿交往的关注,关注幼儿的交往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1、讨论

  教师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情况关注程度

  (一)对于交往的方式上的关注程度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范文8

  幼儿哭闹现象是幼儿在园时经常表现出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不但会影响到幼儿自我情绪的正常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其他幼儿的情绪稳定及教师组织正常的活动。为了找到减少幼儿哭闹次数和哭闹时间的办法,让幼儿的良好情绪得到发展,我以自己所教的中班的4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幼儿哭闹现象的观察。

一、哭闹现象的类型

  我们中班幼儿的年龄大多在4岁左右,虽然他们入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哭闹的现象还是不少的。根据我的观察记录,我班幼儿的哭闹类型分为依赖情绪型(新入园、换老师、分离焦虑等)、交往不利型(语言沟通不畅、争抢玩具等)、需要得不到满足型(喝水、上厕所等)、受到挫折型(完不成任务等)、受家庭环境影响型(父母离异、父母吵架等)、身体受到伤害型、被外界因素干扰型(其他幼儿哭闹等),其中依赖情绪型占8%,交往不利型占40%,需要得不到满足型占10%,受到挫折型占8%,受家庭环境影响型占6%,身体受到伤害型占18%,受外界干扰型占10%。

、现象产生的原因

  依赖情绪型:一般来说,中班幼儿不应再出现这种现象,但是由于幼儿的性格或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同,偶尔也会出现哭闹现象。相对来说,这种类型的哭闹持续的时间很短,教师稍加干预即可;交往不利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于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他们希望与别人沟通。但是,由于家长的溺爱,幼儿“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十分严重,致使他们在交往中频频出错,所以在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哭闹现象。这种类型的哭闹只要教师及时给予帮助或幼儿及时加以调整,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需要得不到满足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幼儿胆小或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受到挫折型 :幼儿是一个个体,他们需要成功,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现有水平不同,有的幼儿达不到统一的要求,从而产生哭闹。但是,同伴之间的帮助或教师的指导都能够减少这种哭闹现象;受家庭环境影响型: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家庭的和睦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情绪,父母离异与吵架都会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这种类型的哭闹持续时间长,一般在两小时以上,教师的劝说很少起作用,只有等幼儿自己自然停止;身体受到伤害型:这是一种必然性的现象,幼儿对于痛觉表现得非常敏感,所以只要他们被碰就会马上有反应,从而导致哭闹。但是这种类型的哭闹会伴着注意力的转移而停止;被外界干扰型:幼儿的自制力比较差,容易被外界刺激,所以其他幼儿的哭闹会影响到他们。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减少幼儿的哭闹现象,我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避免幼儿由于对幼儿园的“恐惧”而害怕大人离去;二是创设和谐、温馨的活动环境,让幼儿自由地相互沟通。在活动前,对他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结果

2.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3.苏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4.城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5.中国公益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6.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7.心理调查报告范文

8.互联网人健康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