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8-31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集合九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

  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

  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

  七、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

  1、聚落的两种形态

  【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

  【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分析】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场所。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提问】请几位同学说说你到过哪个城市,它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而乡村呢?

  【幻灯片】城乡对比图,思考: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完成下表:

  【引导】城市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你听到看到的,说说城市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承转】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读课本P52页图,思考: ①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②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

  ③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④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小结】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聚落的的要素

  (1)气候温暖湿润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3)水源充足

  (4)自然资源丰富

  (5)交通便利

  【承转】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读课本P53页图,思考:

  1、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为什么?

  2、看P53图3-22,想一想,东南亚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3、读P53图3-23,北非的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这是为什么?

  4、读P54图3-24思考:民居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小结】聚落的分布

  (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2)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拓展延伸】说说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傣家的竹楼、北京的四合院的民居建筑特点及当地气候特点。

  【承转】世界遗产一般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自然文化遗产三大类。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如何把它们保护好,传给子孙后代,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引导】看课本P54页,思考: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为什么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3、怎样保护传统聚落?

  4、保护措施是什么?

  九、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十、课后作业:完成学案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弱起的歌曲。尝试根据前奏的速度变化反映并歌唱。

  2、发现 “顺序”在记忆中的作用。

  3、在根据歌词拍打自己身体部位的过程中感受韵律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会表演唱歌曲《幸福拍手歌》。

  2、幼儿会唱歌曲《头发肩膀膝盖脚》

  活动过程:

  1、音乐律动《头发肩膀膝盖脚》。

  (1)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边唱边摸自己身体的相应部位。

  (2)改变音乐的速度,幼儿用缓慢、正常、快速三种速度,表演唱《头发肩膀膝盖脚》

  2、幼儿学唱歌曲《快来拍拍》。

  (1)教师范唱歌曲一遍。

  教师在演唱的过程中不做动作,以避免动作干扰幼儿倾听歌曲。

  (2)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歌词内容。

  教师:我唱的歌中,拍了身体的哪些地方?

  (3)教师再次示范唱歌曲,引导幼儿找出歌词排列的规律。(从头到脚)

  (4)教师引导幼儿边唱歌边做动作。教师用点头的动作提前暗示幼儿歌曲即将开始。

  3、教师尝试用与前奏一致的速度唱歌,做身体动作。

  (1)引导幼儿随钢琴弹的不同速度边做动作边唱歌一遍。

  (2)教师引导幼儿解决“跟不上”的困难。

  教师:这次,我们不仅要把歌曲出来,还要跟着钢琴的速度做动作。如果你觉得自己跟不上,可以怎么办呢?(教师引导他们听前奏并看教师动作的暗示)

  4、教师与幼儿将歌词中的部分不唱,改成用拍手的方式玩唱歌游戏。

  (1)教师指导幼儿以较慢的速度玩歌唱游戏。

  教师:这个歌曲还可以玩更好玩的唱法,我们来试试吧。当唱到“脚”的时候,我们忍住不唱,而是用拍手的方法来代替。

  (2)教师与幼儿尝试用正常地速度玩唱歌游戏。

  教师:我们的伴奏音乐要快一点,大家试一试能不能跟得上呢?

  5、音乐表演《幸福拍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