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平均分教学反思3篇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平均分教学反思3篇,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平均分教学反思1

  本节课教学的是第9页例2,重点是学习“平均分”的方法。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上,进而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因为平均分活动有利于突破重点,这个活动对于学生的认知来讲是很重要的,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目的是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奠定基础。

  首先呈现分橘子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平均分成6份”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要把橘子分成6份,而且每份要同样多。那你打算怎么分成6份?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动手分一分,然后全班汇报。从而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与分法的多样化。学生汇报时,两种分橘子的方法都出现了:第一种分法是可以一个一个地分;第二种分法是每份放2个,就是两个两个的分;第三种分法是三个三个的分。在教学中,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

  然后呈现平均分的结果。在学生自己分一分并汇报的基础上,按照教材意思,图文并茂地出现结果。有图有文字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分的特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更要关注平均分的份数:6份。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再加上最后的文字,规范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分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会用数学语言叙述平均分。

  在练习环节的做法。练习题做一做中,是用图示的方式设计了一道分酸奶的题。先引导学生会观察图意,重点理解两个箭头、两个盘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酸奶平均分成2份。然后让学生在本子上画一画或用学具摆一摆,并且边摆边说自己的摆的过程。目的是:锻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方法和结果。

  不足之处有:1.学生的操作组织需要更精密的安排,有耗时现象。2.学生语言表达不尽如人意,这不是一日之功,需长期坚持。

  平均分教学反思2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

  1、层次性突出。

  教学时从生活入手,层层推进,理解平均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分铅笔、分糖果的生活经验入手。在例一中再次唤醒已有知识,进行无序的分;在认识了平均分后,在试一试里加强动手操作,,强调平均分,此时关注结果,只要符合定义就行;在例二的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另外,在教学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课总结,拓展平均分。

  2、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场景入手,再到小棒操作平均分,最后再回到生活中找平均分,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例题教学平均分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无疑也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重视了操作。

  平均分的本质内涵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动手操作一直是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孩子天生好动,组织教学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由于平常的训练,课堂操作效率大大提高,平常我要求孩子小棒同意竖放在数学书的.另一角,一旦操作,第一时间一字排开小棒在桌子正中央,通过训练与表扬的手段,学生操作的有序性得到很大提高。本课全班统一操作小棒有4次之多,操作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这样的操作有效的让学生抓住平均分的本质。

  4、关注教学细节、有效预设。

  本课对于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更何况要学生汇报时用自己的语言,估计学生存在的难度,我进行了有效的预设: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通过提要求,让学生统一运用一定的语言格式,比如例一我让学生汇报时说清楚:分成了几堆,每堆几根?试一试说一说你什么怎么分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迁移,使得汇报有序:分成了几份,每份几根。在例二的汇报中,难度进一步加大,我引导学生统一拿小棒在左手,然后右手拿2根说一说,拿2根说一说:每2根一份,每2根一份……运用这样的语言,学生在理解平均分、汇报平均分来的更有序,语言更有数学味。

  5、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

  学生平均分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我抓住例二的试一试进行了有效的拓展:

  全部汇报完成后,我及时追问:如果给你12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12平均分的方法,此时,我并没有作罢,把几种方法集中放到了一起,问道:观察一下几种平均分的方法,你发现什么?随着提问,文字消失,几种分法的小棒图清晰的出现在学生面前。此问不但要让学生总结不管怎么分都是平均分,因为每份根数一样的本质,更看学生能不能发现总根数与份数、每份根数之间的关系,课堂证明,学生是能做到的,两点学生总结的非常好。为除法的渗透和理解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6、渗透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多种形式练习中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实践证明,这样的渗透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在解决气球图问题时,学生汇报时呈现了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意识:有的学生用圈一圈,有的用小棒摆一摆,有的连线,有的直接想乘法口诀、有的用除法计算,还有的用12根小棒每2个一份平均分成6份(试一试)联想14个每2个平均分应该是7人......

  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进行“平均分”这个概念的教学有点过快,学生在比较平均分和不平均分时让学生说的、比的不够充分,什么叫平均分总结的过快,至于一小部分孩子理解消化的并不是

  很好,从后面个别孩子汇报的语言可以看出来,在这里,要充分铺垫,让概念的引出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从而才能让所有孩子接受。

  2、表扬的激励手段必不可少。本以为孩子到二年级了,对于一些物质性的奖励会淡却,尽管课堂对孩子的精神性表扬有过几次,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孩子还是比较小,对于各种形式的表扬还是很需要,对于红花、小能手的表扬手段还是很需求的。或许,这样的表扬更能在后半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校效率。

  3、语言还要进一步精炼。数学老师的语言,更应该是千锤百炼,一句不多,一句不少。

  平均分教学反思3

  《平均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里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课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对今后的除法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1、在对比活动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通过创设“把6颗糖分成3份”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呈现3种不同分法,追问学生“哪种分法更公平”?并说一说这种“公平”的分法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起名字,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的多样化。

  提供“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分,每份几个?分一分。”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操作方法:1个1个地分;先2个2个地分,再1个1个地分;3个3个地分。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并对不同分法进行展示,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方法的多样化。在“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的练习中,展示过学生的不同分法后,追问学生“哪种分法最好?为什么?”使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优化分法。

  3、注重对学生适时评价。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课堂上不断用积极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分完后,记得给老师发信号,比一比,谁发出的信号最强烈。”“你说得真棒,还有谁能说得更棒!”课堂上孩子们遵守纪律,踊跃发言,营造出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4、由于动手操作活动多,出现学生忙于整理学具,没有认真倾听的现象。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生全员参与活动。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为学生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平均分教学反思3篇】相关文章:

1.教学教学反思

2.《日历》教学反思

3.小池教学反思

4.《老师您好》教学反思

5.《鸟语》教学反思

6.《树之歌》教学反思

7.《鲸》教学反思

8.《国徽》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