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重阳作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忆重阳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佳节又重阳,昨之重阳的画面不禁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萱萱,下午去敬老院,你带什么礼物啊!”
“嗳,我还没想好呢。”
“郑明,那你呢,”
“我准备把妈妈给我的零花钱捐给班级买水果哦!”
……
班级人声鼎沸,大家议论纷纷,下午该怎么去看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
哦,原来是我们的班主任——董老师组织我们全班学生去学校附近的敬老院看望那些孤寡老人。我们班都捐钱给那些老人们买好多的水果呢!那天中午,我们班所有学生都穿着校服,在班级的走廊上排好了整齐的队伍沿着小路向敬老院走去。在那途中,我们每个人都显得很兴奋,兴奋,是我们马上就能到敬老院去看那些孤寡老人了,但也有些伤感,是那些孤寡老人失去了儿女的孝顺和家的温暖。当敬老院的人们看到我们来敬老院门口时,便立即敞开大门,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面带微笑,排着整齐的队伍轻轻地走进了敬老院,看见老人们时,我们总会礼貌地叫一声:“老爷爷、老奶奶好!”这时,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们也总会露出慈祥的微笑:“你们也好啊!”
打过招呼后,我们便开始帮助老爷爷老奶奶们打扫房间了。我们都和各自的好朋友一起聚到一起到扫,我和我的好朋友们来到了一位盲人老爷爷的房间里,他房间的墙壁上贴满了他曾经的荣誉和许多的从报纸上剪下的.新闻。再看看那位老爷爷,他并没有到外头迎接我们,只是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桌子旁看着远方。我们见了心中的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心里都各有所思。我们便相互对视一眼,一起走到老爷爷身边,轻声道:“老爷爷,您好!我们来帮您打扫房间了。”老爷爷意识到我们的道来,听到我们的话语轻声答应道:“恩。”于是,我们便捋起衣袖,尽心尽力地帮助老爷爷打扫起房间来:叠被、扫地、擦桌……打扫完后,我们又一起说:“老爷爷,打扫好了,您好好休息吧。”然后潘娜还送了老爷爷一些糖果,老爷爷也终于露出了一丝微笑。后来我们班许多同学还为爷爷奶奶送上了节日的精彩的节目:唱歌、跳舞、拉二胡……小院里到处洋溢着欢乐、温馨。
那次的敬老院之行,让我记忆犹新,深有感触。我在心中说:“我还会再来看望那些老人们的!”虽然那时我的爷爷奶奶已经去世了,但那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爷爷奶奶般的和蔼与亲切。真正地明白了只有拥有了关爱的的老人,才能感到人世间的温馨与美好;才能远离孤独,才能欣慰地走完属于他们的人生旅途,才能使整个世界充满欢声笑语。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在古代民间,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这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至于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诗人王维更留下千古传颂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时至今日,许多传统已经被商业化,失去了文化底蕴。往年的重阳,都没有放假,这个传统节日已经渐渐被人淡忘。只有退休的老人家,才可以在这个节日去登高应节,去缅怀故人。所以,渐渐地,重阳节演变成了老人节。我们七八十年代这一辈,除了生活的无奈,还剩下些什么?今年的重阳,同样由于工作的忙碌而不能陪伴父母。明年的重阳,又将会怎么样呢?
【记忆重阳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