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小故事及感悟「」

时间:2021-08-31

哲理小故事及感悟「四则」

  导语:哲理小故事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哲理小故事,欢迎查阅,谢谢!

  哲理小故事一:“守井”哲理

  明太祖朱元璋每一次向各地派任官员前,都将他们带到皇宫的一口水井旁说:“做清官、靠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养活一家老小。如果从外面取水灌入井里,满了就要加高井台,一旦台破水溢,就会殃及你的乌纱帽。”面对井的警示,许多官员都能恪守例律,廉洁为官。

  如常州郡守许度,他最爱吃太湖白鱼。有一次,一个渔夫为了打赢官司,挑了几条又大又肥的太湖白鱼送给他,许度谢绝了。渔夫不解地问:“您不是喜欢吃鱼吗?为何不收?”

  许度回答说:“收了你的鱼,我就是受贿,就可能被革职,官职、俸禄都没了,我以后还拿什么买鱼呢?不如这样,等打完官司,你教我织网捕鱼吧。”案子审结后,许度真的学会了织网捕鱼技术。

  一次,朱元璋巡访到常州,许度大摆鱼宴招待他。朱元璋问道:“靠你的俸禄,哪来的银子买这么多鱼?”许度说是自己下湖捕来的,朱元璋不相信,便与许度一起下湖,见许度撒网捕鱼的技术果然和老到的渔民差不多。于是,朱元璋龙颜大悦,当即赏许度纹银百两。

  因为朱元璋给官员们警示的“守井”哲理和他严格的治吏律法,后来便催生出宋濂、海瑞、于谦、徐光启、况钟等一大批名垂史册的清官廉吏。

  哲理小故事二:恩怨都要讲分寸

  为人狐疑是个坏毛病,自个儿苦恼活该。为官狐疑很麻烦,小则误身,大则误国。

  战国晚期,张仪赴楚相家陪酒,遭疑偷了楚相一块玉璧,被拘起来掠笞数百,他抵死不认。后来张仪当上秦相,写信警告楚国宰相:“当初我陪着你喝酒,并没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要好好守护住你的国家,我反而要偷你的城池了!”

  国事、家事、私人恩怨,杂七杂八难以分得清楚,无非都是因果报应,前有楚相有罪推断乱施家法,后有张仪公报私仇,楚国由此被强秦戏弄,丢城失地。

  张仪之后,范雎重演了一遍因狐疑而乱施家法的恩仇故事,不一样的是范雎恩怨分明,报仇也极讲分寸。

  范雎是魏国人,游说之士,周游列国无人赏识,便回到魏国,寄身中大夫须贾门下寻求进身机会。须贾奉命出使齐国,范雎随行,几个月下来,使命并未完成。齐襄王知道范雎有辩才,送给他十斤黄金及牛肉美酒。须贾知道后,恼怒嫉妒,疑心丛生,回国将小报告打给魏相魏齐,说范雎出卖情报换取黄金。

  当时,魏齐正在聚众宴饮,一听出了间谍,便不分青红皂白,下令刑讯逼供,用板子荆条打得范雎肋折齿断,根本不给申辩机会。范雎一看,小命要呜呼哀哉了,便装死求脱身。魏齐命人用席子把范雎卷上扔到厕所,又让宾客轮番往范雎身上撒尿。

  身为相国,魏齐鼓动众人辱“尸”,品德该打负分。这番流氓酷吏举止,便埋下了他日后走投无路自取灭亡的祸根。

  范雎忍着羞辱,继续装死,直到无人之际,方才开口对看守说:“你放走我,我日后必定重重地谢你。”看守倒是颇存怜悯之心,请示魏齐把“死尸”扔掉算了。魏齐因折磨人而快乐得忘乎所以,喝至酩酊大醉,批准看守的提议,范雎得以逃脱。

  范雎历尽惊险逃至秦国,说动秦昭王——《芈月传》里的公子稷,当上秦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范雎告诉前主人、魏国使臣须贾:“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拿来!不然的话,我就要屠平大梁。”有强秦做后盾,魏国惹不起,又顶不住,魏齐只得亡命赵国,却经不住秦昭王也出头为范雎报仇,被迫刎颈自杀。

  掌握生杀予夺之权,任性地施以严刑峻法,种下的都是恶因,可见,疑罪从无是救人的`法理。

  哲理小故事三:无路可走

  小河来到沙漠面前,却发现自己正一点一滴地陷进沙里,它因此悲痛地呜咽:“难道我注定要在这里无声无息地死去吗?”

  “那可不一定。”天空中传来微风的声音,“如果你肯改变自己的样子,我就能带你飞翔!”

  小河怯怯地问:“我要怎样才可以和你一起飞翔?”

  “很简单,只要你愿意用尽力气,摆脱身上束缚,离开你现在的状态!”

  小河于是使劲向上张开双手,迎向微风,但它身上的束缚实在太强,总被地心引力拉回地面。于是,它灰心地流泪:“太痛苦了,我没办法,我只能葬身此处了!”

  微风再次鼓励小河:“要在天空飞翔本来就不容易,你首先得证明有能力摆脱宿命的束缚,要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的!”

  小河决定再试一次,它奋力向上一跃,用尽全力与地心引力对抗,它感觉自己要炸开了一般。在经历过全身撕裂般的痛楚后,突然间,小河感到轻盈,一下子就飘得好高。

  终于,小河化为一粒粒微小的水汽分子,投入微风的怀抱,飞过高山原野,看尽大地美景。

  如果小河不肯承受化为蒸气所要付出的痛苦代价,又哪能投入微风的怀抱,享受飞翔,体会到世界的辽阔!

  有的时候,我们以为的“无路可走”,其实是生命另一段旅程的开端。

  哲理小故事四:弦外音

  说话应该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让人一下子明白你的意思。殊不知,在有些特定的场合,说话却不能明言,点到为止,不捅破那一层纸,双方都意会而无须明说也是一种技巧。

  曹操很喜爱次子曹植的才华,因此想废了长子曹丕转立次子曹植为世子。当曹操就这件事征求贾翊的意见时,贾翊却一声不吭。曹操就很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说话?”

  贾翊说:“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问:“你在想什么事呢?”

  贾翊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的事。”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贾翊的言外之意,于是不再提废曹丕的事了。

  贾翊对曹操想废长立幼的想法的态度很明朗,言外之意很明显: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你不想招致灾祸就不要废长立幼。意思很明显,却没有说出来,可谓是高明之举。

  南朝时,齐高帝曾与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有一次,高帝突然问王僧虔说:“你和我谁的字更好?”

  这问题比较难回答,说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说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会使高帝的面子搁不住,弄不好还会将君臣之间的关系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地回答很巧妙:“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么几个,而臣子却不计其数,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领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罢,不再提这事了。

  因此,在许多场合,有一些话不好直说,不妨来个旁敲侧击绕道迂回,让对方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失为明智之举。

【哲理小故事及感悟「四则」】相关文章:

1.四则职场哲理小故事

2.哲理小故事四则

3.有哲理的小故事及感悟

4.有关哲理小故事及感悟

5.经典哲理小故事及感悟

6.哲理小故事及感悟200字

7.哲理小故事及感悟500字

8.爱情哲理小故事及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