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阅读助我成长优秀作文
每一天都会有每一天精彩之处,在自己用细腻心情观察生活记载点滴的同时,我也注意点拨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细节,小编收集了阅读助我成长的作文,欢迎阅读。
我是个书痴,我有四个与书有关的梦想。
我开始喜欢书,大概是在6岁左右,那时,家里有几本旧图画书,一天到晚,我都拿来翻,看图玩。买书,则是从初一开始的。我买的第一套书是上、中、下3本的《蹉跎岁月》连环画。读中专时,尽管经济相当紧张,我仍然喜欢买课外书。有时,我发现书店里有一两本好书,哪怕没有伙食费了,就是借钱,我也要把书买下。记得1987年我买的那套《新十年争议作品选》,就是借钱买的。书买多了,没有地方放,我只好将书堆放在床铺里边,早晚与书共眠,那种感觉真好:我很穷,但是,我也很富有。每天中午和晚上临睡前,随手从书堆里抽出一本书来,读上一两页,困了,头一歪就酣然入梦了。当时,我多么渴望拥有一张书桌呀!
工作后,我跟单位借了一张书桌,跟师傅借了一把椅子,又用汽车零配件包装箱板钉成一个简易的书架,搁在书桌上。一桌,一椅,一书架,便是我在集体宿舍里的伊甸园了。有事无事,我总喜欢坐在书桌前,或读书,或写作,或默默地坐着。当我坐在书桌前时,我便觉得很充实,也很快乐,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工作后,有了收入,我买书的热情更加高涨,一个月1/3的工资都用来买书。 1990年,我在柳州买了上卷《平凡的世界》后,怎么也买不到中、下两卷。1991年,我在漓江出版社图书室读到了中卷。1992年,我在金城江新华书店发现有一整套的《平凡的世界》,定价是21.7元,当时,我口袋里只有20元钱,还差1.7元哩!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书店。第二天早晨,我特地请了一天假,专程坐车从宜州市到金城江买一整套的《平凡的世界》。当晚,我坐在书桌前,用手抚摸着这套来之不易的书,如老朋友久别重逢般惊喜,似少男少女初恋般甜蜜。像这样的欢喜,从我购买到不同的书时一次又一次地出现。
书是越买越多,书桌书架却是越来越小,不堪重负,书满为患。床头床尾,沙发茶几,到处都是书,老婆叨唠得我头昏脑涨。这时,我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买书柜来安置我所有的书。
买来了书柜,它们终于有了归宿,我却没有了读书的心情和热情。因为十几平方米的宿舍,本来已相当拥挤了,现在又挤进来一个大书柜,两个人在家里相遇,几乎都转不了身。这时,我多么渴望有一间书房呀!
2001年,我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间书房。每当我走进书房,我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的桃花源中,物我两忘。然而,日益捉襟见肘的生活,逼迫我走出书房,为生计和债务而劳碌奔波。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虑,我觉得开书店比较适合我,于是我接下了宜州市赛先生书店。
书店的生意,也不是我想象中那样好做。进货、退货、托运,接货、清点、上架,这些工作既烦琐,人又累。更烦的是由于生意不好做,同行间竞相打折拉拢读者,恶性竞争。因此,有些人来买书,一开口就叫你打4、5折,让你哭笑不得。其实,做书生意,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可以先读到一些好书,也可以结交许多爱买书爱读书的朋友。但是,生意好时,苦恼的是没有多少时间读书;生意不好时,更是被各种费税和房租水电费压得喘不过气来,哪有什么心情读书啰?这就像一首歌里唱的一样:有时间时却没有钱;有了钱时却没有了时间。
书桌,书柜,书房,书店,是我35年人生道路上与书有关的四个梦想,每一个梦想里都闪烁着我痴迷于书的甜美笑靥。
现在想想,小时候读书就像在贫瘠沙土上奋力生长的一株豆芽,在没有养料的沙地上拼命汲取,那时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读书。
学前,在姥姥家玩,除在大舅家和同龄表哥、表妹玩之外,就是到二舅家。二舅当工人,家里条件好些,给比我大几岁的表哥买了好些小人书。我那时非常着迷,几次想央求舅舅给我几本,可又不敢说,只好赖在舅舅家里看。当时那些小人书的内容已经基本不记得。偶尔一些片段的影子还会从脑海中浮过。当时最为高兴的是在年前回家,因为我常住姥姥家,母亲年前必来接我。二舅看到我要回家,便给我最喜欢的过年礼物,一两本小人书,我非常高兴,恨不得马上就能回家安静地看书。有时半路上沉不住气,便会慌忙翻看几眼,饱饱眼福,到家之后必定是先睹而后快。
那样的日子如干涸的土地吸收水分一样快乐而满足……
上小学时,母亲再也不让我像小时那样整日畅快地呆在姥姥家。我也有了小时的玩伴。我小学的同学,和我家住在一条老街上。她爸在军队工地上管理图书,于是她家各种有趣的书便绵绵不绝起来。我看在眼里真是羡慕。当某一天我在同学家看到一本《西游记》时,那时便已经是两眼放光。征得玩伴同意,我搬了个小板凳,坐在一边,安安静静地看起《西游记》,一页一页的情节是那么神奇,那么吸引人。我也不知道在看小说时,玩伴在家里玩什么,叔叔婶婶在忙着什么生计。只是觉的天怎么一会儿就黑了?是怎么黑的!弄的我一头雾水,只是一低头的时间。抬起头,迷茫中看到玩伴家里已经要开饭,我便赶紧把书给人家整整齐齐的放到一边,懒懒地打声招呼,头脑混混地回到不远的家里。晚上在睡梦里脑子里还晃悠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情景。并且百思不得其解,孙悟空能够对着一块石头看到远隔千里的人,真是太奇妙了!
整个小学阶段,看的书基本上是别人的,以后在初中和师范上学阶段也在断断续续的看书。
参加工作后,在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还是看书,做摘抄。总觉得自己那时特别笨,真是榆木疙瘩,怎么看书也是不开窍,只是不断地摘抄,摘抄------一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20几年前摘抄的十几本皮本子。还是对它们的感情很深,很深。偶尔也想过,自己这么爱看书,怎么不写一点东西。可是自己写出来的文字,是那么生涩,那么没有内涵,连我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能够去吸引别人?曾经参加过学校青年教师组织的文学小组,也曾经参加一些函授类型的辅导班。参加函授时寄出去的文字,被修改后寄回来,看到的是一片片红色批语,令人惨不忍睹,也令我大失信心。一直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又重新拾起。后来慢慢释然,既然写的东西拿不出门去,那就写给自己看吧。
随着时间的积累,随着自己断断续续地坚持,心里也渐渐有了一些谱气。即使自己写的东西不能发表,不能吸引别人,我也能慢慢地看到别人一些优美文章的优点,以及其独特之处。在学生面前能够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喜欢写作。
在学生做课外阅读时,师生做完正常练习,我们便又开始自己独特地阅读欣赏,整个过程融进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有一次,在做完《母狼的智慧》课外阅读练习时,让学生自己默读,体会一下在这篇文章里还学到了什么?学生在经过几分钟思考后,有的说看到文章里面的一句比喻句非常吸引人,并且有感情地读出来。“那是我生平见过的跑得最快的一只狼,不知它从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力气,像贴着地皮的一支黑箭”。贴着地皮,写出了狼奔跑时的速度,黑箭,写出了狼为了救小狼,拼命奔跑的速度,以及她肚皮的颜色。另外这句话也把当时的背景很好的衬托了出来。这样的比喻句能够让文章更生动表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意思。
另一个学生说,这句话意境才美呢:“快半夜才到,天气冷极了,惨白的月光下,沙丘好似一座银子筑成的坟,毫无动静。我想真是多此一举,那不过是一只傻狼罢了。正打算走,突然看到一个隐蔽的凹陷处,像白色的烛光一样,悠悠地升起两道青烟。”段落里面“惨白的月光,沙丘好像一座银子筑成的坟,一个隐蔽的凹陷处,像白色的烛光一样”,我看到了这句话,心里有种想哭的冲动,母狼也像我们的妈妈一样,爱护自己的学生,“惨白的月光,一座银子筑成的坟“,这两句话悲剧的背景衬托,一种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由情而发,我及时引导,白色的烛光也许是作者对母狼的.一种祭奠之情吧。母狼死去了,她是为了保护小狼而死的,小狼的生命临时得到保护,可是两只幼小的狼他们以后的命运又会是怎样呢?这里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学生们的担忧之情也溢于言表。然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去写。学生的思维瞬间被打开,拓展写作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
每一天都会有每一天精彩之处,在自己用细腻心情观察生活记载点滴的同时,我也注意点拨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细节,一个小片段,一个转瞬间,从学生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笔尖去表露自己心声,自己刹那间的顿悟。让学生真正能够体会到“一花一叶,一世界。” 学生既学到新知识,我也得到教益,教学中获得愉悦心情。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多看书,增长见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共同成长。这是我的心愿。
我爱书,它是我寂寞时的好朋友,是我迷失方向时的指南针,是使我受益匪浅的老师,好书伴随我一路成长。
从牙牙学语开始,我就接触到了启蒙书,那时,我只认得“a,o,e”这几个拼音。童年时代,我认识了几个字,就常常读格林童话,每次都陪七个小矮人照顾白雪公主,逃避她那恶毒的后母,帮助青蛙王子破解他身上的魔法……
上学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接触到了更多的书。为了看书,我常常废寝忘食。记得有一次,我看《鲁滨孙漂流记》看得入迷,我被那故事里的情节所吸引,完全没有感到时间在流逝。“都十点多了,该睡觉了。”妈妈说。“就看一会,马上就看完了。”我争辩道。“不行,不行,小孩的睡眠要充足。”妈妈反驳。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把书放下。等爸爸妈妈都睡了,我心里还是想着那本书,这种力量使我产生了一定要把它看完的念头。可我想,如果打开灯看,妈妈一定会发现。我灵机一动:先把书藏在衣服里,然后悄悄来到厕所……过了好一会儿,书终于看完了,一看钟,都十一点多了!
现在,我爱上了文学作品,每天都手不释卷地阅读故事、散文和小说。每到周末,我就往新华书店跑,把零花钱省下来买书,我总是在“饱看一顿”后再稍上几本回家。我的书桌前、小床边都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每天晚上,我都要习惯性地看一会儿书才能入睡。
书,伴随着我成长,它让我不断地获得知识的琼浆;书,就像一把智慧的钥匙,它开启了我无知领域的大门,让我窥见了里面的奇珍异宝;书,就像一个面包,它能填满我求知的欲望。我想,书,这个好朋友,我是交定了,我这一辈子都会与它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