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讲的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微笑来面对。因此我每天上学时,都要对着镜子微笑道:“我很快乐哦!”
又到了每周一次的足球赛,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因为连在梦里也经常梦到“进球”的场景。走到二中的足球场上,脚底下有一股痒痒的感觉。坐到地上,手放在身体两侧,不是痒而是“扎”,跟随着疼痛的力度跳了起来,看着这个对我恶作剧的绿毯,汗毛都竖起来了,我不禁默默嘟囔道:“如果我的小胳膊,小腿碰到了这个,不得弄个血肉模糊啊!”
比赛开始了,我紧张的心态导致我发挥失常,好在渐渐地没那么忐忑了,开始享受着比赛的乐趣。突然,我不知被什么东西绊到了,倒向了草面,我眼看着身体就要被“针”扎住了,却无能无力,但想到一只手的伤害总比多处伤害要强的多,我便下意思地伸出了右手撑住身体,忍受着伤痛站了起来。上半场结束了,可我的手背已经肿了,黑紫相间,有一种莫名的痛。
对方的队长跑了过来,关切地问候:“没事吧?”我仿佛读懂了她的心,“没事吧!用不用我帮你?”疼痛已将我麻痹,脸也是苍白的,可我的心却是火热的。我轻轻的回复了一句:“没事的。”接着,我又听到了她的心声:“手都肿成黑色的了,别再硬撑了。”我怀着感动,让嘴角提到了眼角的高度,示意她说:“不要紧,我可以坚持。”
虽然我们并不熟识,可我们的心却早已悄悄靠在了一起。那篇文章说的对:如果用微笑面对,会交到一个朋友。是啊!一个懂得微笑的人,运气一定不会太差。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本是人们心底根深蒂固的“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处世哲学。近年一部同名电视剧的播出,使这个观念再次成为一种鲜明的大众意识。它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特别是教育我们时必不可少的保守教条。
诚然,人心叵测。生活中有太多可以证明这个观念的例子,有许多人因为过于轻信别人的话语而上当受骗;就连问路这样毫无恶意的真心求助,也很难得到一个简短有力的回答。
我们一家人去县城时,总会看到一些人提着黑色的袋子,做问卷调查。街道上人来人往,却极少有人配合他们的工作。我感到好奇,总想过去看两眼,但妈妈却把我拽到一边,然后悄悄地对我说:“他们都是骗人的,要离远点。”有时候不小心碰上他们,妈妈顶多只是敷衍几句,甚至有时他们没来到跟前的时候,妈妈就已拉着我离开,就像避开毒蛇一样,躲着他们,仿佛他们会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用锋利的“毒牙”狠狠地咬我们一口。
妈妈说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妈妈说,多吃饭;妈妈说,快长大;妈妈还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那妈妈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让我们从时间上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当我们还不懂事的时候,看见谁都觉得他是好人,只要他给你一块儿糖吃。但是你如果吃了他的糖,就指不定被他卖到山沟里当童养媳去了。从这个时候,妈妈开始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然后,我们长大了。受妈妈对我们的熏陶,我们看见谁都觉得他是坏人。看看我们身边的人,也许一个淡淡的笑意,我们也会觉得它内藏阴谋,换成你,难道你不考虑考虑他是劫财还是劫色吗?不和陌生人说话,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显然,使我们对周围事物的不信任堵住了我们和陌生人交流的门。除去我们心灵的防护栏,因为我们全然不必如此大题小做,也大可放下悬着的心。流露出真心不可能都身陷骗局,洋溢的笑脸也不会都招来敌意,而捧出热心又怎会总是遭到冷遇呢?
请你想一想,我们身旁的哪一个朋友不是从最初的陌生开始?善意的搭讪、真诚的沟通,无伤大雅的寒喧几句又能引起多大的坏处呢?当然在这其中也有碰壁,也会遭遇冷眼。但如果我们都用信任去唤醒信任,用真诚来感动真诚,那么我们看待别人时心中那些敏感、脆弱、多疑的思想也要变得简单些了。
和陌生人说话,从一个微笑开始,用言语、用诚意、用心灵去交流沟通吧。哪怕很短暂,很简约,甚至交谈之后我们不会再重逢。但我们不曾失去什么,却仿佛收获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