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光柱透过建筑,洒落在南京市沥青的柏油路上。
天空湛蓝、湛蓝,蓝得使人心醉。白色的云絮轻轻从树顶掠过,鸟儿格外欢跃。汽车在铺满金色的落叶上碾过,带起一片沙沙声。汽车驰离新街口闹市,我们乘坐的客车便来到了宁静的石子路,这儿虽仍属市区,但空气显得清醒多了。
我第一次来中山陵,总怕会坐失良机,耽误了可贵的游览时间,因为我是出差路过,第二天就得离开这一有名的石头城。正当我想问询同座的游人时还要多少时间才能到中山陵,突然,汽车“咯”的一声煞住了,大家忙向前探望,发现对面来了辆客车。石子路太窄了,交车不得不受阻碍。当前面的车缓缓而过,我们的车才“呜呜”地开足油门向前驶去。然而,那“呜呜”的怪叫声并没使车身动起来,驾驶员回头请求了:“同志们下车帮我推一推吧!”
接着女售票员也拉开嗓门喊到:“下车吧,大家帮帮忙。车子年代久了点,发动不起来了,请大家原谅!”游人们三三两两地下车了,我也下了车,为了看一眼全景,我跨过石子路,站在小山林下欣赏了几分钟的推车景象,不免想笑,当我发觉那位女售票员分明是用眼瞪着我时,我立即笑着也加入了推车行列。
真是人多力量大,推出十几步远,车身便发动起来了,驾驶员高兴地叫道:“行了,谢谢大家,上车吧。”上了车,我便急着问我的同座:“到中山陵还远吗?”“不远了,前面就是。”我才放心地尽情观赏起秋景来,正欣赏着在方向盘的右侧出现几位外宾时,车子也随即“嘎”的一声停下了。同座告诉我:“中山陵到了,都下车了。”我后面的同伴也说:“已到啦!”我们便陆续下了车。
我们站在上“中山陵”的石阶上,回顾眺望四周,一片苍松、翠柏、绚花丽菊。天地也突然显得广阔起来。心情舒畅极了。停留了片刻,我们便拾级而上,迎着蓝天,白色的阶梯象帘子一样从最高处的“中山陵”悬挂下来,更显得陵墓的庄严肃穆。一道道兰色琉璃瓦脊的“中山门”的建筑,象一道道屏风似的清秀。两边的青松、绿树仿佛是忠实的卫士,伫立在石阶两旁,迎送着中外游客。越向上,越感到气势不凡。越走人越多,上面的游人有的在照相,也有的在休息。
我们一口气便来到“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前了。当我们进去时,圆台周围挤满了人,外宾的照相机不时闪光,和那圆顶上镶嵌着的五彩珠玉般地图案参差呼应。我们观赏了石雕和墓碑。走出来时,时间还早,午后的天空更加晴朗豪爽。举高临下,一种雄伟气魄震撼心扉。在石凳上稍坐片刻,看着儿童在大人身边娇声学语,不能不想到,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的伟大贡献。那些辛亥革命流血牺牲的勇士以及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生的英雄。
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中部第二峰茅山南坡。为孙中山的陵墓。建于1928年。总面积31平方公里,其中风景林区3。2万亩,游览地区5100亩,苗圃800多亩,果茶园360亩,古树名木和观赏树木近2。5万株,森林覆盖率为63。3%。整个陵园占地133公顷,前临平川,后拥青嶂,左邻孝陵,右毗灵谷,依山而筑,气势雄伟。陵园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呈警钟形图案,自陵墓大门至墓室,高差70米,平距700米,有平台10个,台阶392级,墓道840多米,包括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建筑。祭堂大厅有意大利雕刻家保罗阿林斯基所塑孙中山全身坐像,祭堂东西两壁刻有孙中山遗著《建国大纲》。墓室石圹中央安放着捷克雕塑家高琪所塑孙中山卧像,孙中山遗体埋在其下的紫铜棺内,墓前广场之南,矗立着宝鼎一座,系戴季陶及中山大学同学所捐建。游人至此,但见苍松翠柏,碧瓦银墙,瞻仰遗像,浩气盈怀,无不从心底发出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缅怀之情。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光化亭是陵区最精美的一座纪念性建筑物。亭为八角形,重檐飞角,全部用花岗石构建,不用一钉一木,设计与建造匠心独运,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