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爸妈捶捶后背揉揉肩…”当年陈红的一首《常回家看看》红遍大江南北,销售量居高不下。因为它深切地呼唤着离家的游子,牵动着诗子而归的父母的心。而今,又有几个父母能实现这单纯又奢侈的愿望呢?
转身望去,回家的路“困难”重重。
李白将回家的路化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将对家的想念幻作“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纵观历史痕迹,似乎在呈现一种“古来游子多忆家,而今家在忆游子”的发展趋势。一个会议,一份合同,就可以成为放弃与家人团聚的借口;一个留言,一通电话,自以为彼此心照不宣;一栋房,一沓钱,便以为涵盖整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雄心壮志,也正因为父母理解你的抱负、你的忙碌,假意满足过着孤灯相伴的日子。
忙碌的儿孙们也在不停地抱怨着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是啊,社会竞争的压力使每个人战战兢兢。社会的指向标偏移物质利益,人们便也随风奔跑,强抓“机遇”的同时,却把一旁的亲情弃置不理。街头巷尾都在为别人升迁而庆贺,却没有人为亲情的得失而喜悲。每个人都在顺着事业的标杆无止境的攀爬,最后要追求什么,或许连自己也不明白!
《常回家看看》纵然朗朗上口,但若只是作为一句口号的摆设,又有什么用呢?
家,是亲情磨合发展的发源地;亲情,是人类至真至纯永恒的追求。而今,利益、虚荣正强烈的冲击着亲情的防线。亲情,是奋斗最后的归属,无论成败,家才是我们尽情依偎的港湾。这份情感一旦出现裂痕,就不会再完美如初,事业成败还有什么意义呢。况且一段与生俱来的感情都无法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将会是怎样的不堪一击呢?
常回家看看,从古至今也不曾有过确切的翻译,这需要每个人用心去解读,需要回家的不是事业的成功,家人想看的也不是事业的成功,只是你在家中晃动的身影和开心的微笑,最好的诠释或许就只是你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常回家看看”要装在每个子女的心里。
正如歌词中写道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只求平安与团圆。人这一辈子有太多遗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常回家看看,家中的灯永远为你而明;常回家看看,家人的心依旧为你等待。常回家看看,看望的是熟悉的家人,守候的,是久违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