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旷野上,人烟稀少。阳光温暖,岁月安好。我静静地走在齐膝的草丛中,轻轻呼吸着清晨的空气,丝丝潮湿,格外清香,思绪格外纷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留香的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楼道里,青烟袅袅,浓香四溢,但我却感到是一种刺鼻的造作。好好的一根香,却硬生生打扮的浓妆艳抹,这可不是那种适合久久留存于鼻尖的淡淡香味。
不知是家乡的习俗,还是姥姥天真得可爱,每到重要节日,都要早早地在祖先牌位前或院子里摆上满满一桌新鲜的贡品。姥姥手里攥着三根点燃的香,领着全家老小,对着贡品和牌位低声祷告,然后做三个如蜻蜓点水般轻柔的揖,慢步向前,虔诚地将香插入香炉。
要是在院子里还好,可如果在屋子里,那残留的香味在室内飘荡,久久不散。
小时候的我有些受不了香的味道,总是缠着姥姥问为什么经常烧香,姥姥却久久不语,只是对我报以慈祥的一笑。就这样,我一直以为姥姥是个教徒,她不说明是怕触怒神灵,但直到现在我才发现,姥姥其实没有什么虔诚的信仰。可姥姥为什么那么喜欢烧香呢?这个疑问如香炉飘出的缕缕青烟般,萦绕心头。
九月中旬,枝头上的明月越发圆润。
拎着大包小包回到老家,姥姥准时地在门口守候。我放下一包包礼品,深呼吸,空气与城市里的浑浊截然不同,是一种令人沉醉的清新。不过,许久未回,却总感觉少了什么,不是物质的缺失,倒像是氛围的变换,我只能以满脸热情的笑容掩盖心头的落寞。
夜,渐渐降临,一轮玉盘不知被谁悄悄挂上夜空。
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乘凉,美好惬意。忽地,吵闹的鞭炮声响起,惊醒了大半个村落。刚想出门去看看是哪家小孩这么没公德,却发现,陆陆续续的,各家各户都响起了鞭炮声。全家人一脸茫然,只有外公姥姥若有所思。渐渐地,鞭炮声越来越小,直至彻底的寂静。外公姥姥站起身来,从屋子里搬出贡桌,放上香炉,摆好贡品,在全家人诧异的目光中,点燃了三根香。一股淡淡的香味飘来,仿佛从记忆深处弥漫而来。微微耸耸鼻子,嗅到的是故乡熟悉的味道。
姥姥又在轻轻祷告了,我悄悄靠近,便也听清了她的低声呢喃:“希望老头子、儿女们身体健康;希望外孙、外孙女学业有成------”
淡淡的香气笼罩,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讨厌城市里浓厚的香味,就像吃多了山珍海味,又怎能不留恋咸菜窝头?鼻尖留着家乡独有的淡香,又怎会喜欢浓艳的造作?!
半缕晨光浮现天边,颐和园里边,出现了我被朝阳映出的长长背影。
且不说恢弘高大的宫殿,博物馆级别的文昌苑,单是一望无际的昆明湖,就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清香。
皇家级别的园林果然和其他地方的不同,占地不知多少平方千米。巨大的昆明湖居然是人工制作,高耸的万寿山上堆积的便是昆明湖的土与劳动人民的血汗。然而整张地图的最中心,却不是皇上的寝宫,而是慈禧建造的佛香阁。
虽然颐和园曾遭遇过英法联军的洗劫,可浓郁的文化气息却永远也带走不了。一路东行,第一个景点便是佛香阁,红墙绿瓦,庄重又不失大方的中式建筑就这样躺在整张地图的中心。它的地基稳稳地扎在山顶,站在佛香阁上,整个颐和园都尽收眼底,紫气缭绕,颇有当初所谓的“龙气未泯”的感觉。
千手观音像前,几盘檀香默默的散发着丝丝蓝气,撩动人的鼻息。我掏出了脉动,坐在屋外古朴的长凳上,极目远眺,整个昆明湖都在我的瞳孔内倒映。湖的湿气上升,掀起一层清爽的薄雾。双眼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放松时,鼻孔却嗅到一丝浓郁的橙子香味。肚子恰逢时机的咕咕声驱使着脑袋缓缓向香味的方向移动。可并没有发现橙子的身影,只有两个青年靠在一块“禁止拍照”的牌子下,把一支笔放进了裤兜。从包里取出手机,观音菩萨的整个青铜身都闪耀着白色的光芒。忙活完,他们便带着中华瑰宝特有的香气,把照片存入了手机。
我顿时一阵气恼,两个人简直是中华之耻辱,可橙子的香味还在,我便好奇地凑了过去,发现红色柱子上出现一排橙色小字。“李XX到此一游。”橙子香味的笔水掩盖了幽幽的檀香,心中不禁有了一丝扭痛。突然觉得我曾经最爱吃的的橙子有多么罪恶。
身旁的观音菩萨身上又闪起了几道白光,谁都不知道留在手机里的不仅有淡淡的檀香,也有一丝丝橙子的香气。
不一会,一道白光又在可怜的观世音身上一闪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