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
——题记
自我懂事起,我就喜欢围着奶奶转,并不是因为我还依赖着奶奶那有些崎岖而又温暖的背,是因为我佩服我奶奶,佩服她的那种劳动精神,像是永垂不朽。
奶奶常常跟我说劳动的真理:“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我记得奶奶好象没有读过书,她怎么会知道海德的名言呢?
我从奶奶手里接过的第一件劳动工具是——锄头,那年我6岁,第一次跟奶奶到田地里干活,我拿起锄头的第一个感觉是:重!但我一想到奶奶这几十年都是扛这么重的锄头过来的,没理由自己扛一朝也不行。我咬咬牙,“嘿”地一使劲,把锄头举起来竖立在半空中,但是锄头在半空中还没悬挂几秒,就“砰”的一声掉在地上了,原来以为劳动很简单,拿起锄头来劳动来就更简单了,没想到的是——锄头原来那么重。看着奶奶锄地一上一下,锄头一起一落地飞舞着,三下五除二就把田里的杂草清除干净了,然后挖坑,在坑里放上肥料和种子,覆上泥土,弄平,最后再上面喷洒上农药,就完工了。虽然我从头尾都是在一旁看着,但是我很有骄傲感,因为我有一个让自己骄傲的奶奶。
随着年龄的增长,肩上的担子就越来越重。
镰刀,是我在山上的好伙伴。周末时,我就会跟着奶奶一起上山,砍柴、割草。虽然自己不及奶奶做的多,但是我已经很开心了,因为自己可以帮奶奶分担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在劳动的过程中,奶奶教会了我很多事情,其中,我也懂得了很多道理,体验到了很多快乐,我喜欢劳动,我热爱劳动,劳动使我变得神圣,因为高尔基说过:“只有劳动的人才是神圣的。”
生活需要各种兴趣爱好的点缀来显示其自身的丰富多彩。
“爱记忆是一种十全十美的享受,别的享受都有尽头,而读书给人的享受却是永久的。”我对特罗洛普的这句话深信不移。
在快节奏的学习、工作中读书,如长途跋涉中的一个加油站,补足前进的能量;在气馁时读书,如河上的一座桥,沟通彼此;在无所事事中读书,如万绿丛中的一朵红花,使风景不至予单调。
“无论什么时候,想摆脱令人烦恼的胡思乱想,不妨去求助于书本。”读书的时候,把自己的思想放到书中,就能做到快乐着别人的快乐,悲伤着别人的悲伤,感动着别人的感动,痛苦着别人的痛苦,思考着别人的思考;读书的时候,把自己的思想放到书中,就能淡忘生活所赐的哀和愁,然后勇敢地去面对,然后高昂起头对哀愁说;“我不怕你,因为我学会了调节的办法。”因为“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
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这是历来读书人的共同经验。我们不用每时每刻都有一本书在手,只要经过精挑细选,把最“精”的留下来,那你就是一个成功的读书人。虽然“多”比“精”来得容易,效果却不定上是好的。读“多”了,脑袋里装得自然多了,应用时,却会导致无从下手,一无所获的结果;反之,读“精”了,脑子就轻松,应用时,自然而然就“甩”了出来。
但丁说:“悲痛时候我在书中寻找安慰,结果得到的不仅是慰藉,而且是深深的教诲。就像有人为了寻找银子,竟然发现金子。”我们读书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我们在为“找银子”而读书的时候,路途中总会发现“金子”。智者对“银子”“金子”两者皆收,而愚者,在漫漫人生道路上,“金子”丢失了,也茫然无知;更有甚者,把“金子”当成“石头”,弃而不顾。
对我来说,生活中的任何兴趣都不如读书。因为读书,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