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喜欢沈老师的语文课。这是毋庸置疑的。
你要问起为什么,我只能回答你:沈老师的语文课真的超级无聊的!其实刚刚升入中学的那段时间,我还是觉得老师的语文水平很高的,他经常教给我们一些文学常识和阅读方法,都很管用。可是渐渐地,我们就发现,沈老师的教学方法其实很死板、很枯燥,总是喜欢重复讲述一个知识点,总是问我们一些特别基础的问题,让我们觉得很没水平。我们都无心听讲,语文成绩也渐渐不如以前了。
一次,语文课上,沈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来讲一讲分析句子。”同学们稍稍坐正了些。我在心里想:“分析句子我们好像还没接触过。可沈老师也不会讲得好到哪里去吧?——又是一节无聊的语文课!”
黑板上马上就写上了一个句子:“秋天来了。树林里的叶子变成了黄色和棕色。风卷起它们,把它们带到空中飞舞。空中是很冷的,云块沉重地载着冰雹和雪花,低低地悬着。乌鸦站在篱笆上,冻得只管‘呱——呱’地叫。”老师推了推眼镜,解说道:“这个句子出自《丑小鸭》,写的是丑小鸭在外流浪的那段时光。”我托着下巴,歪着头看着这个句子,等着老师的下一句话——平时老师都是这样讲着讲着,就为我们解说到最后一步了。没想到,老师出人意料地说:“现在,请同学们分析句子。”“怎么?不为我们解说了么?”老师的戛然而止,让我们感到有些惊讶,突然有些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方法了;但同时也来了兴致,大家都开始思考了。“分析句子……到底要从哪里入手哇?”我抓耳挠腮,“这段话的中心就是‘丑小鸭在外流浪’嘛,还能怎么想?”我正苦恼呢,抬头却发现同学们也是一个个都像丈二的和尚一般——摸不着头脑。我们都纷纷把目光投向老师。
老师看着我们,微笑着。见我们都疑惑不解,他终于开口解说了。他推了推眼镜,指着黑板上的句子,说:“同学们,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以前已经跟你们讲过很多遍了。”老师这一句话真是语出惊人,我们都百思不得其解。老师说:“分析句子呢,答案有很多种。老师这里有几把钥匙,都是很常见的钥匙。”我们更疑惑了。老师接着说:“第一,你们看,这个句子是什么描写?”马上有人回答:“景物描写!”一个“描写”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以前课堂上老师反复念叨的描写的各种作用。我猛地拍了一下脑袋:原来是这样!老师眯着眼,笑着说:“这个句子烘托丑小鸭艰难凄凉的处境——这只是独立看这个句子时得出的结论,结合整篇文章还有其它作用。”所有同学突然都明白了。老师还接着说下去:“第二把钥匙也简单,单看这个句子,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们都恍然大悟,又记起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这个句子不正运用了拟人嘛。老师又推了推眼镜,我分明看到他的眼中闪过一道精光。大家都叽叽喳喳讨论起来了。“这里还可以从动词来分析!”“这个句子还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哦——原来,学习也需要日积月累而得来的、牢固的基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