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作文2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俗习惯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这一天,各地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这一习俗最早开始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当时,每逢腊八,不论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或自家食用,或分赠于他人。
关于腊八粥的由来,有着多种传说,一种是源自释迦牟尼成道说,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经六年苦行,在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诵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节由来的另一传说是,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从监牢的鼠洞里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便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不一定可信,但腊八节的来历与庆祝农业丰收有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有连同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衣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一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而以丰盛的多种农副产品合煮成的一种粥来祭祀,也确实集中反映了农业丰收的成果。
家乡口岸过腊八节和吃腊八粥的习俗由来已久,记得小时候,每到腊八时,家中总要煮上一大锅腊八粥。腊八粥其实就是青菜粥,但要比平时的青菜粥讲究得多、也好吃得多。我们这里群众的做法,腊八粥里除了大米和青菜外,至少应该要有八种以上的食材一起煮,煮成粥后各家之间还互相攀比,看谁家腊八粥里花式品种多。一般来说,这八样食材是指:芋头、山芋、南瓜、花生米、红小豆、豇豆、银杏、红枣等,其实,各家的经济情况和饮食习惯不同,煮腊八粥的食材也不尽相同,加入的食材也不一定限于八种和具体哪八种,有的人家甚至有达到20多种的。这时,腊八粥的“八”字,就不再专指腊月初八,也不是指粥里食材的品种是八种,而是有品种繁杂,杂七杂八的意思了。
小时候,为了吃上一顿腊八粥,母亲早早就要做好各种准备,芋头、山芋、南瓜是平时留下的,豇豆荚要在夏秋煮熟后晒干,银杏、红枣都是平时舍不得吃省下来的`,煮粥时,再选用上好的粳米,将经霜打过的青菜入锅,那这腊八粥就非常好吃了。为煮腊八粥,母亲从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该送人的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腊八粥当天吃不完还有剩的,被认为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思。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解放后好几年,口岸人过腊八节还保存着这样一种风俗,几座大一些的庙宇的和尚总要外出化缘,为煮腊八粥做准备,腊八这一天,每座大庙都要煮上几大锅腊八粥,施舍给穷人和庙里的施主,一般人家也都用大碗到庙里盛上一碗拿回家供全家人分享,据说吃了庙里的腊八粥可以祛病免灾。这之后的几十年,庙里的和尚流散还俗,送腊八粥的习俗也随之中断。近年来,重新恢复的寺庙又将腊八施粥的习俗恢复了,到了腊八这一天,前往寺庙吃腊八粥又成了当地一景。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一到冬至,这句童谣就回荡在各个临海人的脑海中,呼唤着在外奔波的临海人回家过冬至。
冬至,这个节日对其他一些地方的人们来说无足轻重,但对于淳朴的临海人无异于如过年,甚至比过年还要热闹几分。
清早,天才刚刚破晓,集市上已是人山人海,每个人手上都提着一袋又一袋的蔬菜、肉、海鲜。满载而归后,就要开始准备一大桌菜肴了。这时家里全体成员都该忙活起来,遵从主妇安排,洗菜的洗菜,烧火的烧火,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十分的热闹。大概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才能烧好满满一桌子菜。琳琅满目的丰盛佳肴惹得我们的口水就像打开了水龙头一般,不停地流淌。我们几番想伸出手偷点吃,都被爷爷机警地逮住,眼睛一瞪或打下手给缩回来了。忙到月刚过树梢,菜终于齐全了,有红烧肉、糖醋鱼、龙井虾仁、整鸡、整鸭等等,简直是满汉全席。
好不容易挨到菜全做好了,我们终于可以动筷子了吧?才不是,哎,美食摆在面前却不能享用,真是对我们这群小馋猫最大的折磨。这时,爷爷恭敬地请出一个金灿灿的香炉,在上面插上两根点燃的蜡烛,手里拿着五炷香去大门外把曾曾曾公太太太婆们请进门,入座,布筷子,斟酒,请老祖宗们喝酒吃菜。我们做小辈的一个个排着队跪拜祖宗,奶奶在边上请老祖宗们保佑我们平平安安、顺风顺水、身体健康、聪明伶俐、学业进步等等。酒过三巡,香也燃得差不多了,爷爷请老太公们放筷子,把恭敬地送出门去,还要烧些冥钱给他们,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生活过得富足。这个请老太公仪式尽管不是十分隆重,但在临海是不可以不举行的。仪式过后,就是我们想说美食的时候了。
吃完盛宴第二天,依然是忙碌的一天。大家准备好一份丰厚的礼物,送给辛苦了一年培育国家栋梁之材的老师。这在东汉崔定四民月令中也有说到: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可见拜年来历之久,东汉时期就有了。
临海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那又怎会没有极具特色的美食呢?擂圆,是冬至必食的食物,也是重头戏。圆,意味着团圆,,跟平日吃的汤圆不同。擂圆不仅食材丰富,还意味深长,寄托着临海人对团圆的期望,希望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开始做擂圆有两个步骤,一捣糯米,二磨豆黄粉,捣糯米是要很多人参加的,一个巨大的石臼,里面放着蒸熟的糯米,大家喊着号子,轮流上来使力,把锤子高高举过头顶,有节奏地捣着。我们小孩也会要求试上一试,看大人那样轻松,自己亲身体验才知没实力是绝对不行的,我们努力举起石锤,但显得是那么的弱不禁风,打在糯米上一点印记都没有,纯粹是凑热闹,走米,开始推磨黄豆,在老街中,此时只有磨盘碾动的声音。擂圆是糯米做的,先将温水和捣好的糯米粉搅和在一块,放水也是见功底的事,不可放多,也不可放少。将和好的面团摘成一个个醋碟大小的圆子,放进煮锅里煮熟,再放到早已磨好的豆黄粉中滚,使它均匀地粘上豆黄粉,因为这个过程叫擂,所以圆子叫擂圆。因为是糯米做的,极其下肚,吃三四个就饱了。
古代,家长极其重视孩子的毛笔字,所以也会让我们填写<九九消寒图>。传说始于清朝道光初年,道光皇帝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个空心字,每个字都是九笔。从交九开始,每日一笔,写完需要九九八十一天,填完九字,正好是九尽春来。可我们小孩总急不可耐早早写完这九个字。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童谣又响在我心中。
【风俗习惯作文2篇】相关文章:
1.风俗习惯作文
2.藏族风俗习惯作文
3.关于风俗习惯作文
4.风俗习惯初中作文
5.广州风俗习惯作文
6.回族风俗习惯作文
7.苗族风俗习惯作文
8.傣族风俗习惯作文
9.春节风俗习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