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始建于1921年,初名天津工商大学;1933年,改名天津工商学院;1948年,更名为津沽大学;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接收津沽大学并改之为国立;1952年,津沽大学的工学院、财经学院分别并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另以师范学院为基础,在原址建成天津师范学院,续成河北大学之史脉;1958年,扩建为天津师范大学,其后被确定为全省5所重点大学之一;1960年,改建为综合性大学并定名河北大学;1970年,河北大学由天津迁至河北省保定市。
截至2016年5月,学校占地2500亩,有本部、新校区和医学部等校区,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9亿元;共设有二级学院30所,94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员工3300多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5500余人,全日制本专科生约22000人。
历史沿革
河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原建于天津,1970年迁至河北省保定市。校名先后为工商大学、工商学院、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1960年定名为河北大学。
1921年,法国政府商请罗马教廷批准,由天主教直隶东南教区的法国耶稣会士在天津马场道清鸣台,创办了一所教会学校,设北疆博物院一座,初名“天津农工商大学”,复定名为“天津工商大学”,在教会内部称为“天津圣心学院”。这是天主教在华办学的一项重要举措,填补了中国北方尚无天主教建立大学的空白,与南方的上海震旦学院遥相呼应。
1923年秋,招收第一届新生,分工商两科。学制本科四年,预科二年, 共录取本科学生四十八名, 预科学生五十一名。除部分课程由天主教神甫担任外, 并在津聘请兼课教师任教。
1933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第7923号训令,正式批准立案,因所设系科未达“大学”三院九系之标准,故将学校更名为河北省私立“天津工商学院”;原预科改为附属高中。
1943年, 天津工商学院增设女院, 即文学院, 设文学系( 包括国语、外语两专业)、史地系、家政系, 全校共扩大为三院七系, 招生259人。
1944年,学校通过改建大学的计划。
1945年,成立三院七系,初具大学规模。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申报改建大学。
1948年10月4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立案,将工商学院改名为“私立津沽大学”。
1951年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51)高一字1170号令批准,津沽大学改为公立,将私立达仁商学院、天津土木工程学校分别合并入津沽大学商学院、工学院,并以津沽大学原有之文学院为基础,筹建师范学院。
1952年8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将津沽大学工学院3系与前北洋大学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将津沽大学财经学院3系并入南开大学;以津沽大学师范学院为基础,又将天津市教师学院并入,在原校址改建为天津师范学院。
1958年,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同年6月,河北省教育厅决定将天津师范学院扩建为天津师范大学。
1959年,天津师范大学改由天津市领导,同年7月,中共河北省委确定天津师范大学为全省5所重点大学之一。
1960年夏,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教五字第258号通知决定,将天津师范大学改为综合性的河北大学,郭沫若先生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当时隶属河北省教育厅领导。
1966年至1976年, 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 河北大学遭到严重摧残、广大师生遭到残酷迫害, 四年停止招生。学校几经搬迁, 图书、仪器、设备损失达数百万元。
1969年10月,根据冀革(69)130号及津革(69)163号文件精神,河北大学隶属河北省管理。
1969年12月,河北大学陆续迁出天津。
1970年,河北大学迁址保定,仅在天津马场道74号设河北大学留守处。开始招生, 至1976年招生3574人。
1977年,恢复了统一招生。
1978年,周学鳌接任校长。全国科学大会上,聚氯乙烯轧延硬化密闭自动连续生产线和电致发光照明具两项获得全国科研项日奖.
2002年5月,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同河北省人民政府一起,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河北大学的建设,河北大学成为省内唯一实施省部共建的高等院校。
2005年5月,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并入河北大学的批复》(冀政函[2004]153)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并入河北大学,成立河北大学医学部。
2005年11月,国家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省部共建河北大学协议,河北大学正式跨入国家“省部共建”大学行列。
2012年11月,正式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这是河北大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4-5]
2017年04月10日,文学院申请并获批设立“雄安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校徽:厦门大学
2.四川大学校徽
3.华中科技大学校徽图
5.国立阳明大学校徽
6.北京理工大学校徽展示
7.河北师范大学校徽
8.第一军医大学校徽
9.新疆大学校徽
10.东北林业大学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