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我最爱读诗,喜欢那优美的语言,婉约的情感,生动的音韵。我也读了不少诗句,但最喜欢的一首,还是舒婷的《致橡树》。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把自己比作木棉树,热情而真诚地道出了自己人格理想和对于爱情的理解:并肩而立,深情而对。
在爱情中,她不想依附对方,也不想单恋付出。她只是想与对方并肩而立。她偏要打破爱情中只提倡作为对方牺牲的,不愿当附属品,而是想和对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在恋情中,恋人应并肩携手,心心相印,用最初的心,陪对象更长的路。在爱情中,男女应该惺惺相惜,互敬互爱,志同道合,相互陪伴。男女独立的人格不应失去应有的光辉,而应在对方的映照下更加璀璨夺目。恋人应同甘苦,共患难,无论何时,都不抛弃,不放弃。
诗人在那个“大男子主义”风靡的时代提出了男女平等恋爱的思想,不仅是大胆的,也是新颖的,而这样的思想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这首诗歌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自然,毫不生硬。这种抒情就好似与一位友人相对而坐,她以娓娓动听的声音想你讲述一般。这让我有一种恍然如梦的感觉,像是找到了一位知音,心灵相通,互相倾诉。
我最喜欢的,便是这首诗的语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底下;叶,相触在云里。”在读这里时,我眼前仿佛浮现着土壤下紧紧缠绕的树根,还有风中沙沙作响的叶子晴空万里,暖暖的阳光在树叶上跳跃。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树下有一对恋人,并肩而立,深情而对,握着手,被风吹起的发丝交错在一起。这语言中的.画面感也令我为之沉迷。
在那晚的梦里,我眼前只有两棵树,一棵橡树,一棵木棉,他们的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一个晴空万里的早晨,宋代诗人辛弃疾来到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上漂浮着一朵朵碧绿的荷叶。岸上铺了一层绿茸茸的青草。小溪边有一座小茅屋,粗壮的南瓜藤爬上了茅草屋黑色的屋顶,南瓜藤上还挂着几个又大又红的南瓜。茅草屋的后面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群山环抱着。在这美丽的农家小院中,住着幸福的五口之家。
诗人辛弃疾隐隐约约地听到茅草屋内有人揉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坐在窗边边喝酒,边说话取乐。
老翁抿了一口酒,骄傲地说:你看,我们这三个儿子真是长大了,越来越能干了。
老妇忙为老翁斟上一杯酒,颔首点头,目中尽是欣慰。
他们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除杂草。只见他光着膀子,两只粗壮的手紧紧的握着锄头,弯着腰,一下一下地锄着,虽然他已经汗如雨下,可嘴角还是有一丝笑意。在离豆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他专心致志,手法娴熟,手指灵敏,很快,一个精致的鸡笼就完成了。老翁的三儿子呢?原来他正趴在小溪边,翘着两只小脚丫,摘下一个莲蓬,剥出一颗莲子,乐呵呵地送入口中。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茅草屋小溪青草快乐的一家人,汇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是多么和谐,多么美妙。诗人辛弃疾被深深地感动了,吟下了千古名句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苏轼是唐代八大家之一。他写的诗都是十分出名的,如有《后赤壁赋》、《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等……
我喜欢这首诗无非是它可以唱而且好听“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我还没学这首诗时我还以为是一首歌呢,因为我在第一次接触这首诗时是听到的。那个词的优美加上柔和的女声十分动听。但现在我要加一条喜欢的理由——他表达了苏轼对人们的美好祝愿。
现在我已学习了这首诗所以对这首更加了解,知道了这本来是一首诗,后来是被别人加上了去变成了一首歌。这首诗是苏轼熙宁九年的中秋节怀念自己的弟弟苏澈写的。这首诗分为上下两阙,上阙写的是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阙写的是作者望月怀人、旷达乐观,表达了对人们的美好祝愿。作者以积极的亲情绪看待人生,人虽有悲伤、离别,但也有欢乐、团聚。约虽有阴、缺,但也有晴、圆。这都是常理,不必要伤感。人身不求长聚,只要两心相照在同一轮圆月下。未尝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诗人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慰籍,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学完这首诗,让我更加喜爱这首诗,所以我总是乐此不疲地哼唱这首诗,也是一首歌。这首歌就像为那些远在他方的亲人,让他们不必在圆月下伤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就算大家相隔万里不了能相聚,但心心相印在同一轮圆月下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享受人生岂不很快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啊!只古以来这种事就难以周全,但还是要祝愿天下的人都能够团圆。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