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高跷散文

时间:2021-08-31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都笑他长得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邻国君臣啼笑皆非。晏婴借题发挥,把邻国君臣挖苦一顿,使得他们很狼狈。据此,轧(踩)高跷流传民间。

轧高跷散文

  高跷,也叫脚把、柳木腿,是百姓自个乐呵的保留节目。它又有文武之分。文跷讲究扭、逗,或演简单的小戏;武跷注重技巧,像“单腿跳”、“扑虎”、“劈叉”、“跳高桌”等。遇民间社火、花会演出。

  可我们老家那一带轧高跷,纯属是孩子们一种游戏。

  我们轧高跷,不朝腿上绑,是用两只手分别攥着左跷和右跷,脚踩在跷杈上,脚和手带跷走动。

  高跷不用专门做,就地取材,在山坡洋槐树林里、核桃树上、柿树上、杨树上,找枝平杈的树枝砍下。枝杈留一鞋底宽,用来轧脚。枝杈下方的长短,决定高跷的高低,但要有树枝形状来定。枝杈上方尽量留长些,留长了,轧高跷时,俩手攥住高跷的把儿,不用弓腰,短了,只得弓腰轧高跷。用树枝做高跷的,高一些和长把儿的高跷并不多见。

  小时候,我和伙伴们经常在一起轧高跷。不定谁,过一段就拿出一对新的来,在街里,或者在谁家的院里轧一阵。刚开始,只是走来走去,上石头台阶。后来,我们就轧高跷进行“打仗”。几个人都可以,不分家,用胳膊轴抗或者用头顶对方,脚落地或者身子倒地为输,赢了的接着对付其他的人,最后胜利的人为跷王。

  那次,海平拿了一付高跷,着实让我们羡慕得不行。海平的高跷是楸木,是从大寨山脚下的大树旮旯楸树上砍来的。大树旮旯在荒无人烟的深山。楸树木质较坚硬,壮实又不脆。他去那里割柴,爬到楸树上砍的,砍时还差些从树枝上掉下来。他那付高跷总共有一人多高,在平地没法立上去。海平上到高堾上,把高跷搁到堾下,俩脚平着轧上去。海平轧在高跷上,威风凛凛、迎风破浪,我们只能仰头看他。我和几个伙伴坐在桥上,抱着自个的高跷看他表演。只见海平大步流星,转眼就到了柳沟,又转眼回来了,他从桥上走过,下到河沟,一支高跷轧在水里,用另一支高跷破开水坑上的冰块。一会儿他返回来,轧着高跷竟然坐到了街边伸在半空中的核桃树枝上。他把高跷挪开,俩脚在半空悠来悠去,好不自在。当然,“打仗”谁都不是他的对手,平时他就经常当跷王。在他跷下,有俩伙伴从他身边逃跑时高跷劈了杈,高跷不是高跷了,成了一根棍。很快,伙伴们都败下阵来。迥然天寒气逼人,海平头上却是热气腾腾。

  有时,我和伙伴们在冰上比赛轧高跷,看谁在冰上高跷轧的时间长,上冰台冰坡次数多。在冰上轧高跷,摔跟头(跤)的事会经常发生,特别是上冰台上冰坡时,那跟头摔得啪啪响,摔得展呱呱的厉害,两支高跷也滑到了一边。

  也有轧高跷听新房的。小宝是腊月娶的媳妇。前晌媳妇进了门,说去茅房解手,一去不回,不知藏到了那里,后晌也没见到,气得几个叫新媳妇嫂子的孩子嗷嗷直叫。傻小和伙伴商量,夜里听新房。等新房里的人走净,媳妇跑回新房插上门。关灯后,傻小几个人就悄悄凑近了新房窗前。可窗户高,他们听不到啥。傻小并不傻,来时带了一付高跷,这会儿排上了用场。他轧上高跷,身子靠在窗台上,耳朵靠近窗户。傻小听到新房里新媳妇嘻嘻的笑声。其他几个也想听听,傻小愣是不下来,又不能说话,其中一个小子去夺,傻小站不稳,从高跷上叽里咕噜掉下来,一伙人一哄而散。

  还有一年初冬,响沟那条河下游东边靠山有一道弯,不知咋的风刮了一弯树叶,弯上边是高台,从山上下不去,这边又是水。当时弄柴火就那几种:砍柴、割茅草、搂树叶。搂树叶时,要是发现厚厚实实一堆树叶,不知有多高兴呢!可发现弯里树叶的几个人,只有望而兴叹。那天叫海平撞见了,他背着挎篓、爪耙,轧高跷淌过了河,一会儿就背了一挎篓干树叶回来。别人看见了,一个劲儿说海平捡了个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