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抠,是小气、吝惜的意思。杜小抠本来算我一个偏亲,此人是我一个远房姑母的公公。据说解放前,他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拴成一挂车,买了十几垧地,也算是个富裕户了。但由于这家人抠得出奇,所以土改时不仅被斗得很厉害,而且还给定了个富农,其实按当时的标准只能算上中农。
说这杜小抠家有个规矩,就是豆包不能做好吃了。一旦做好吃了,大老爷子(杜小抠)就要背着伙计大骂几天,说这得吃多少?所以他家的豆包总是做得有一股强烈的脚丫子泥味:又酸又臭,杜小抠才高兴,而且带头有滋有味地吃。
他家做酱分两种,一种是干的可以用筷子夹,一种是蘸葱都不挂色的稀酱。自然干的自己家吃,稀的给伙计吃。一天,一个伙计吃完饭,偷出个豆包用手捏成个大便状,趁人不注意就扔到干酱缸里了。果然,第二天伙计们就有干酱吃了。直到年终算帐,那伙计下年不想干了,就当着杜小抠的面把这件事说了,躁得杜小抠哑口无言,好不狼狈。其实那酱谁能吃多少?小抠的人就那样。
夏天赶上下雨不能上地里干活,别人家都歇工,伙计愿意干啥就干啥。可在杜小抠家不行,得顶雨起马圈、剥麻杆,伙计能不恨他?
解放后,一来政治运动,农村照例要先把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批斗一番。一到这时,杜小抠心理就不平衡了。因为和他一起挨批斗的,象老萧家、王三东家、刘二东家、史高升等,本来就是有名的大户,土改斗争时搜去的光大洋(银元)就有几缸,挨批斗也不屈,可他却都给这些人家扛过活,用当时话叫受过剥削,如今却和他们一起挨批斗。他总说,人家吃的啥,穿的啥,我家那时吃的啥穿的啥。这几个真正的大地主背后也逗他说,谁叫你抠了,不抠你不也斗我们啦。一说这儿,他就没嗑了。
抠,只能是农民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