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自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自尊的涵义,认识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石。
能力目标:明白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懂得做人必须有羞耻心,能够识别什么是卑下无耻的行为,学会节制自己,拒绝卑下,维护自尊。
情感态度目标:认识自尊是人格之本,是促进人的道德健全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人的基本价值。懂得怎样的人格才是健康高尚的人格,形成对健康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向往;懂得什么是有损人格的卑下的行为,有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明确意识,对庸俗卑贱的行为能够加以抵制。
【教学重点】:自尊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难点】:自卑的危害。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模拟情境、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寓言透视--人的尊严
过程指导:
第一步:指导学生细读教材材料;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并与同桌交流书本中的问题;
第三步:全班自由发言,逐一讨论各道问题,并引导学生举出社会生活中相类似的事例;
第四步:结合问题三,学习心灵导航第一、第二节,让学生归纳人的尊严的含义;
第五步:教师总结。
活动二:讲授新课:
1.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石
(1)"自尊"的内涵
人从幼年就会表现出自尊心。由此引入自尊的涵义--自尊是对自己的人格重视和肯定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爱护自己的身体、仪表,维护自己的行为、心灵的'表现来理解以上涵义的表述。
(2)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
讨论:为什么说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
(从个人体验可以感受到自尊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当自尊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快乐、振奋、自信这种积极、肯定的情绪;相反,当自尊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失望、忧愁,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
(3)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
自尊心是人进步的动力。自尊能够推动青少年蓬勃向上、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自尊也会阻止人去做损害自尊的卑下的事情。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即自尊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格是健康人格,什么样的人格是不健康的,健康人格为什么必须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
2.自尊始于知耻
(1)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
"人无耻,无以立"。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从知耻开始。结合"探究园"的第一个活动"人的尊严"引出羞耻心包括什么?
(在身体和仪表方面,比如在公共场合不能赤身露体,保持衣冠整洁等。在心灵方面,不去做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事情。有了羞耻心,不做耻辱的事,庸俗卑贱的事,才能有尊严。自尊的人必定有所不为,必定不以庸俗卑贱的方式做事,这说明自尊的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是紧密联系的。)
(2)羞耻心对于形成良好品德的作用
"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让学生思考: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难为情,会感到惭愧,会感到内疚?
(3)拒绝卑下,有所不为,才能维护自尊
人的尊严要依靠自己的言行来维护。节制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于自己荣誉、形象的事,就维护了自尊。相反,没有羞耻感,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就会损害自己的尊严。
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伟人自尊的故事,结合自身实际谈体会。
【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自尊的含义。什么是自尊,自尊为什么能够促使健康人格形成。自尊与知耻的关系,羞耻心对于自尊形成的作用,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拒绝卑下,洁身自爱,才能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自尊自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自尊小学作文
3.《自尊》阅读答案
6.自信小学作文
7.关于自信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