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小升初作文预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保护我们的家园,为我们生活创建一个美好和谐的环境.让我们的母亲不再为我们操心、生气. 环保无大事,只有小事.人人都来保护环境,那么我们就可以再好的环境里生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文,欢迎大家查看!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_范文1】
我们都渴望生活在一个环境美好的地方,在生活中看到一些美观、崭新的东西。可我们这些渴望却被一些不爱护环境的人给深深的破坏了。
人们都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有些人未必有责任,他们根本就做不到,更何况说“责任’’这两个字了?他们就是在侮辱这两个字。
在我八岁的时候,见到过这样的情景:那天正是阳光明媚的中午,我刚进我们家的小区,便看见有几个小朋友为了寻好玩,并在那绿茵茵的草坪上踢上了足球。后来吸引了许多小朋友的注意,他们也觉得很好玩,便在上面玩了起来,他们蹦蹦跳跳的。可是他们在寻好玩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想过小草们的感受,没有想过地球妈妈的感受。他们的踩踏刺痛了地球妈妈的心;他们在踩踏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小草们的心情;他们更没有想过小草们会悄然的死去。小朋友们,请你们三思呀!小草也有生命,当小草觉得他们不起眼的时候,他们便弯下腰,慢慢地死去。我实在被他们那一堆小孩气得怒气冲天,说;“你们有没有爱心,你们没有保护环境的心吗?你们太可恶了!”说完他们便走了。看着那原本挺直腰的小草,再看看现在的样子,真是让人心疼。我又想了想,难道那一堆小朋友真的没有保护环境的心吗?他们体会不到小草的痛苦吗?
我们听过一句名言吧:“地球只有一个,失去他,我们去哪里寻找家园。”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让地球变得更加美丽吧!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_范文2】
保护生态,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尊重生命的行动。人类享有大地赐给我们的一切,而人类贪婪的以为自己有用不尽的资源,大肆开采能源,开垦山坡地,将大自然占为己有,亳不尊重生存于大自然的种种生物,如今保护生态的观念正风起云涌,在人们见识到了大自然反扑的力量后,因而心生畏惧,开始重视自然环境,也落实了更多的保护生态行动。
大自然失去了原有的面貌,山坡地不是成了秃头,便是成了一棵棵的槟榔树的乐土;人类过度开发,一个个森林游乐区的开发破坏了森林原有的样貌。过度开垦的'山坡地,造成了泥石流的主因,森林已不复森林原有的样貌,成了一片荒野。人们竭尽心力想要亡羊补牢,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禁止开采,欲恢复并保留大自然原有的样貌,提供生物安全的居所。但这样保护生态的做法是不够的。
放眼望去,山林面积已大幅缩减,因此政府设立了国家公园,守护大自然,也守保护生态物的家。国家公园里的生物衬托着山水,彷佛成了一幅最动人、最诗情画意的一幅画,但只有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保护生态的行动应该全民动起来。身为学生的我们,虽不像政府具有重大影响力,但我们可以卷起衣袖,发起素食运动来保护环境,造就一个人与生物并存的理想环境。
尊重生命,尊重大自然,是一种保护生态。我们“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幸福,我们要懂得珍惜并爱护环境及其生物,学习保护生态的智慧,才能打造出一个美丽天堂。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_范文3】
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是富裕了,但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如今,马路上五颜六色的塑料袋随处可见,连周围的河道都成了垃圾堆放场,从那进过就会闻到一股恶臭,但是塑料袋如果埋在土里,就算过几百年也不会腐烂,反而会使肥沃的泥土变得贫瘠。在河道里,优惠污染干净的水源。在大马路上,一辆辆飞驰的小轿车排出的废气也污染了空气,同时威胁和损害了人们的健康。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我们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增加,乱砍树木、污染水源与空气,破坏生态环境等等,现在许多农民因为虫害,使得一年下来的收成还没有往年的四分之一。因此就开始大量使用农药。农药虽然可以杀死一时的害虫,但不是长久之计。农药大的越多,则益虫也随之被杀死,害虫没有了天敌,就会大量繁殖,破坏农作物。如果一直像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害虫早晚有一天会嚼着植物,将它们吃完。这些事已经证明,如果环境得不到保护,必然会导致人类的灭亡。报复环境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增强环保意识,节约有限的资源,让它成为无限的循环;不浪费粮食、水、电;注意废品回收,不把“扔”当做“大方”。
呼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母亲——地球。今天的我们是明天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片土地,共同的命运把我们紧紧相连在一起,保护地球母亲,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并采取切实的行动。留下那茂密昌盛的丛林,珍惜那蔚蓝无际的大海,保护每一寸空间,以使明天的山更青、水更净、天更蓝,以使明天的地球更加美丽可爱,人类更加幸福美满。
【2016年小升初作文预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