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校徽
上海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上理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防特色高校,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
学校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国家工业化发展要求,原沪江大学和原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在原德文医工学堂校址)分别改建为上海机械学院(1994年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两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由原国家机械工业部转入上海市管理。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4900余人,其中本科生17700余人,研究生7200余人,留学生1000余人;下设18个学院,2个教学部,44个研究院(所),26个研究中心;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有54个本科专业,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2个;光学工程、系统科学两个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入围全国前十,工程学跻身ESI全球前1%。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沪江大学
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纪上半叶一所位于上海的浸会背景的教会大学。
1900年,庚子之乱期间,美南浸信会的华中差会(在江苏传教)和美北浸礼会的华东差会(在浙江传教)成员都来到上海避难。期间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
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神学院,校长是美南浸信会传教士万应远博士。
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校长是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柏高德博士。
1911年,浸会神学院和浸会大学堂合并组建 “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上海浸会大学),校长为美北浸礼会传教士魏馥兰,校址选定在沪东军工路。
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1917年由美国弗吉尼亚州颁发学位。
1921年开始招收4名女生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开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7年神学院分立。1928年1月,经过改组的沪江大学校董会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31岁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江大学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
1913年在杨树浦眉州路创设沪东公社,这是一个以宣传基督教教义为主,同时兼办社会福利的教育机构。刘湛恩就任校长后,沪东公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为工人区儿童创办幼儿园和中小学,还开办了医院和诊所,免费为周围工人及附近农民施医送药,受到社会的'欢迎。
1929年,沪江大学向中国政府立案,是上海第一所政府立案的教会大学。英文校名也由Shanghai College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相继成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等院系,从院长到系主任皆由华人充任。
1932年,刘湛恩校长在圆明园路真光大楼创办了沪江商学院,又称城中区商学院,这是沪江大学最富盛名的学院,院长为朱博泉。抗战爆发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区遭到严重破坏,学校本部迁往城中区商学院。
1938年4月7日,樊正康接任校长。
1942年1月,沪江大学被迫作出了学校无限期停办的决议。沪江大学同学会根据校董会等各方面意见,决议成立沪江书院。朱博泉、郑章成先后主持院务工作。
1943年2月,部分沪江大学校友在重庆和东吴大学校友联合开办东吴沪江联合法商学院,凌宪扬任商学院院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上海的沪江大学校董会立即恢复活动,于8月27日召开会议,决定:“自即日起本校恢复沪江大学继续办理。”
1946年2月,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凌宪扬出任校长。
1949年上海解放后,沪江大学成立了有学生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校务由校务委员会正副主任余日宣、蔡尚思主持。1951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沪江大学。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系科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相关院校,原址组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械制造学校、上海工业管理学校;1958年两校合并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60年升格为上海机械学院。1988年,台、港、沪三地沪江校友联合上海机械学院在沪江大学原址设立“沪江城中区商学院”暨复办沪江大学商科。1994年,上海机械学院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
德文医工学堂
1891年德国海军随舰医生埃里希·宝隆来到上海,他看到上海流行霍乱、伤寒、疟疾等疾病,并且缺医少药,就决定离开海军来上海开设诊所。他先回到德国继续进修医学,提高外科水平,并筹集资金。
1893年再次来到上海,就在当时的上海德国教堂附近设立诊所,并与在上海的几名德国医生一起发起了“德医公会”。
1899年,“德医公会”营业不振,埃里希·宝隆通过中国实业界和德国公司、企业私人募捐到一笔资金。当时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克纳佩派领事馆参赞费舍尔与上海的中国官员上海道扎饬善堂协商。上海道决定把坐落在张家浜新马路(今凤阳路)旁的一块地,用于筹办医院。
1900年前后,由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医院”正式挂牌,这所医院就是后来武汉同济医院的前身。医院的医师大都是"德医公会"成员。
1906年,院方设立了一个支持医学堂开办的基金会,得到了德国“促进德国与外国思想交流的科佩尔基金会”的协助,筹集到一批医科书刊及新式的外科手术电动器械等物品。
1907年6月医学堂开学前,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在上海不仅号召德国商人捐款,而且要求德国洋行向中国商人募捐。同时,费舍尔还要求中国官方的资助和支持,克纳佩利用在中德两国募来的捐款,成立了“为中国人办的德国医学堂基金会”。当时规定,捐款金额较多者可成为医学堂董事会董事。医学堂建立时定名为上海德文医学堂,并成立了董事会负责学校的管理。医学堂的校址设在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凤阳路)。
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1908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开始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新址建设校舍。1912年,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校名改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后学校几经易名和发展,历经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华东工业部上海第一机器工业学校、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等时期。
1983年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合校之后
1996年5月,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为纪念前身沪江大学,
1998年,学校由机械工业部划转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
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
2003年7月,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08年,原上海海洋大学军工路318号校址、原上海电机学院军工路1100号校址并入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
201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理工大学。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5.长春理工大学校徽
6.成都理工大学校徽
7.西安理工大学校徽
8.昆明理工大学校徽
9.北京理工大学校徽
10.兰州理工大学校徽
【上海理工大学校徽】相关文章:
1.西南学校校徽
2.校徽注释
3.校徽图片观赏
4.定福庄校徽
5.首都医大校徽
6.校徽设计图
7.上海理工校徽
8.哈尔滨理工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