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简单一个字,却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一想到家,大多数人总会感到温馨、温暖、幸福。而在我的全部记忆里,我的家时常是不完整,也不完美的。
父亲在上海工作,有时上夜班,有时出差,很少回家。家里总是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一待就是一个月。以前父亲好不容易回来一次,还总是背着一个工作需要的手提电脑。他在家经常打开电脑,屏幕上总显示五颜六色的瓶瓶罐罐、曲线图,他嘴里的这些工艺流程图丝毫不能引起我的兴趣。我当时见他难得回来一次,便吵着要他陪我玩,他却默默把我推开说:“我在工作,等一会儿。”这一等就是很久,等得我满脸不耐烦,他却把注意力全放在电脑上。渐渐地,我也不再去打扰他工作,自己在旁边玩。
后来,父亲升职了,不用每天这么繁忙。虽然回来的次数还没有增加,但至少不用背着电脑来回跑。满心欢喜的我本以为他有时间陪我,却被一个又一个工作电话无情地击碎幻想。还记得那次他陪我下象棋,我高兴极了。谁知刚开局没多久,手机响了,父亲拿起手机,看了眼屏幕,随后转脸抱歉地看了我一眼,按下接听键,走到阳台上去了。望着他的背影,我一脸的失落。于是,我只好呆呆地坐在棋盘边,自己和自己下着无聊的一局。
印象最深的,是三年级的那个中秋节,那是父亲唯一缺席的中秋节。中秋节前一天晚上,父亲笑着对我说,他明晚赶回来和我们一起过中秋,电话里的他信誓旦旦地保证给我带一大盒月饼。中秋节那天晚上,妈妈把一堆月饼分成三份,特地把很久没看的电视机擦了一遍又一遍。突然,手机响了,我一看是父亲的电话,赶忙接听。“爸爸!”我欣喜地冲着手机喊,得到的却是一阵短暂的沉默。片刻,父亲充满歉意地声音传来,“抱歉,我可能回不来了,装置有些问题……”,我听出了他话里的无奈和疲倦,想也没想,我把手机丢给了妈妈,强忍着泪水说:“我下楼赏月。”然后,我飞奔到楼下的小公园里。公园里有很多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唯独我显得格格不入。那晚的月亮特别圆,我至今还记得那柔和的光在黑夜中十分明亮,却不耀眼。我旁边有个比我小的孩子在自顾自地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他指着他父亲说是后羿,拉着他的母亲说是嫦娥,然后一本正经地说:“我是玉兔。”周围人都在笑,我却没笑。那时我想:这样,他们岂不是永远聚不到一块了吗?想着想着,我不免又内心伤感。
尽管我的家并非那样完美,但至少它是我最初的记忆,想必也是我最终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