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人同时看到了一种带刺的果子,其中一个人认为,这个果子为什么有刺,于是放弃了;另一个人则知难而进,想办法拨开外边的刺,吃到了里边鲜嫩的果肉。同一件事,因为态度差异,得到的结果迥然不同。
我的父母身体都不太好。然而,性格上的差异使他们对待病情的想法也大相径庭。
母亲总是把自己的病想象的非常严重,一提到病情就显得非常激动,时常因病情而暗自流泪,甚至认为这是命运对他的不公。疾病在她的生活中最大的不幸和负担。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病,他的生命会很完美。于是,他常常被忧愁烦恼所包围。
我曾开导母亲。我说,有病慢慢治,不要着急上火,即使没有病,你还会有其他让你烦恼的事情。在看看你周围的比你更不幸的人,相比之下,你应该觉得眼前的这个病栓不了什么,其实你烦恼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你太悲观了。可母亲听不进去,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
而父亲恰恰相反。对于身体的不适,他总是耐心细致的分析查找原因,然而总结出病根在那里,并能根据分析所得,琢磨出一些小窍门来缓解病情。他把战胜困难战胜疾病视为一种生活目标。故而,即使身体不太好,但精神不错,给人感觉生活的很充实。
父亲和母亲代表着两个不同生活态度的人,一种人往往因为放大眼前的困难而加重烦恼,甚至会为可无可有的事情而透支烦恼。这类人常有的想法是;怎么这么点背?这种日子可怎么过?生活真累,过一天算一天吧。而另一种人则藐视困难,把克服困难看成对意志的磨练。他们常有的想法是,罪都是人遭的,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世间办法总比困难多。
因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所以在相同的客观环境和物资条件下,不同人的幸福指数也不尽相同。歌德有句名言;“生活是有无数烦恼组成的念珠,而达观者是微笑的数完者穿念珠。”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最新研究表明;与快乐有关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是适应,生活乐观,对环境适应性强的人,常常会比悲观,怨天尤人的人感到生活幸福。
很多的时候,我们生活的怎么样,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而在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