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洛阳的天气已开始有些闷热。做为六年级,新课早已结束,复习已进行了一段时间,期末考试又意外地从18号推迟到28号,这多出来的十天一定会助长孩子们浮躁的情绪。
幸好,还有吟诵。
上午一连四节的主课。数学、语文、英语、语文。每一节课,老师们都无一例外地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学过的知识点。读、背、写,孩子们心神俱疲。第三节课结束后,英语李老师向我投诉——班上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不时讲小话,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效率不高。走进教室,见近一半孩子或聚在一起大声说话,或在走廊上你追我赶跑得鸡飞狗跳。
幸好,还有吟诵。
不理教室中一地鸡毛的纷乱,默默在黑板上写下“秋浦歌”三个字,已听到身后传来一声惊喜的欢呼——啊,吟诵!
上课铃响了,第四节课,孩子们却别样的精神,一个个坐得直直的,眼睛亮亮的。读诗题,了解诗人,读诗句,找入声字,标平仄。早已做得熟练、做得习惯的流程很顺利,呈现出一贯的润泽感。
最近在读《简单父母经》,知道“韵律”带来的“可预期性”会给孩子带来“清明感”和“安全感”。可以让孩子平和、安全、快乐。因此,在教学吟诵时,固定了一下课堂的流程,这样做的好处已逐渐呈现。孩子们的眼神显得沉静而愉快。
是的,不是锣鼓喧天、艳阳似火的兴奋,而是心领神会、春风细雨的愉快。
诵得熟了,可以开始理解、吟唱了。
“想象一下,当你清晨面对镜子,本以为会看到青丝如缎,却不料意外地看到一根白发,你会怎么说?”
酒衷豪的表演十分写实,他一手拿“镜子”,一手抚头,眼睛瞪得很大,一声惊呼——白发!引得教室中笑声一片,当然,这笑声中自有赞同的成分。
“白发”,劈头两个入声字,一下子将诗人的意外、惊讶、哽咽、悲伤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千丈”的拖长、夸张则将诗人的这些情绪进一步推向极至。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投入地吟诵这一句诗时,积累了三节课的压力、倦怠、烦躁消失不见了。
真的好神奇!
一遍遍吟唱、一遍遍体会诗人的情绪。孩子们笑、摇头、叹息……
下课了,见他们步履轻快、笑语晏晏走出教室去站队,准备离校回家。没有了打闹追赶,没有了声嘶力竭,没有了迷茫无力。孩子们显得真好!
只有这个字可以形容我所感受到的孩子们的状态——“好”。
幸好,记得阿曼和看云说过的,孩子在太多的“吸入”后,需要“呼出”。枯燥的沉闷需要清泉的滋润。
复习时段,幸好,还有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