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不只一次拜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捧起又放下。总是对那充满诗意的作品产生了无尽的困惑:先生为何称旅行为苦旅?既然是苦旅,先生又缘何一次次地踏上旅程?
循着先生的脚步,我展开了我的西行。旅行很快乐,我看见了封尘千年的兵马俑,我看见了大漠深处的月牙泉。我快乐,因为浩瀚的秦史就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快乐,因为断绝人烟的大漠深处竟有如此一片绿洲。我的快乐是视觉上的。
翻开文集,游于文字之中,再借先生的眼睛观察,我却感到了一丝苦。我用心灵与秦俑对话,触到了繁华不再的咸阳城的一声叹息;我用心灵与月牙泉窃语,感受到风吹狂沙中小泉可能在弹指间埋没的恐惧。我感到苦,这苦是心灵上的。
我惊异,用心灵去旅游,竟能在快乐的游程中品出一丝哀伤!
在西行途中,我再次翻开秋雨先生的著作,便越发地了解了他。他游敦煌,历兰州,攀沙山,览咸阳,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乐景。一次次思想的游历,使他一次次接触到人世间的真谛,虽有苦感,咽下却觉甘甜,我想这大概就是先生一次又一次展开文化苦旅的原因吧?
我不停地行走在西行旅途中,带着《文化苦旅》边行边思:王安石的褒禅山之行是苦的,但他的心灵旅行是有成果的,因为明白了以“志”、“力”、“假于物”达到人生目标的道理。东坡先生的石钟山之行也是苦的,但他的心灵之旅也是充实的,因为他找到了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而今我的西行之旅既快乐,又疲劳,不过,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读起《文化苦旅》时,旅途的疲惫渐已消失;读起《文化苦旅》时,孤独的感觉离己而去;读起《文化苦旅》时,更是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我的心灵随着《文化苦旅》而置于阳光下,卸下了阴霾,换上了温暖与明亮。我的心灵来到了阳光下、大漠上,充满了希望,满眼是生命的光彩。我在前人的心灵旅行中,终于找到了一边行走一边读书的轻松,终于悟出了只有心灵的苦旅才能越来越接近思想天堂的道理。
说得不错!带一本书去旅行,尽管是一次“苦旅”,但又是人生的一种享受,一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