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有句谚语:“人的两只耳朵,一只用来听取别人的意见,一只用来聆听自己的内心。”而我也相信,只有能正确兼听这两种声音的人,才能最终做出不悔的选择,沿着正确的航线抵达对岸。
有人爱把“他人建议”与“自我心声”对立起来。我以为不然。其实对于每一件我们已做的或将做的事,都会有迥异的评价与看法从四面八方涌来。我们自己的想法便完全可以归于这繁杂声音中的一种。我以为,真正理想化的做法是能一视同仁地对待这种声音。按照数学上的语言来说,就是“赋予它们相同的权重”,然后经过自我的辨别,择优而从。
但这终究是“最优化设计”。真正的问题便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存在让人类无法做到绝对的客观。于是,那种属于自己的意见便无法真正与其它选项相容,或公平竞争。人的主观意识为你自己的想法做上了醒目的标识,暗示你“这个想法是我自己的,应有别于其它。”这样一来,当你的目光扫过“自我想法”这一项时,就会不自觉地戴上不同的镜片。这时,太过自信的人会用“放大镜”加重自我意志的份量,而自主意识太差的人又会配上“微缩镜”,还没来得及仔细审察便自愿习惯性地抛弃个人意愿。而这两种做法所对应的表现便分别是“师心自用”与“偏信于人”。
同样是对于比尔·盖茨选择从哈佛退学而终成亿万富翁这件事,总会有人因此而称赞他是“能坚守自己想法,肯定自我的人。”但我要问,如果今天的比尔不是富翁而是创业失败而又没有文凭的穷光蛋,你是否又会说当初的比尔是个一意孤行的冒失鬼呢?由结果而评价当初的抉择终究是不客观的,在我看来,他不过是在当初反对他退学与支持他创业的声音当中做出了清晰的梳理与准确的判断。这与他是否相信自己无关,而在于他客观对待各种建议,更在于他以敏锐的思维做出直接而正确的判断。
由此可见,面对各种缘自内心或缘自他人的声音,真正的明智是把它们同归地“建议”这一身份,而不用“自己的”或“他人的”这类定语加以区分。而广泛地接受建议再利用自己的智慧分析,明辨,才会让你迈开大步,信心十足地沿正确的方向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