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对于中国人而言,爸爸大概常是不苟言笑的做派——刻意维护一个权威正统的父亲形象,久而久之反而荒废了对亲情的表达。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个并不太久远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听来的,但是有彩蛋——原来这是那篇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学课文的亲情秘密呀。
1
爸爸是个读书人,很老派的那种。他的工作虽然跑不出江苏,但总是在换地方,全家人也只好跟着他从高邮、徐州到扬州,不停地搬来搬去。好在儿子6岁的时候,举家落户扬州,这才算是安定了下来。爸爸多少也算是个小官儿,后来还做到了烟酒专卖局的局长。一家人在扬州可以时时守在一起,尤其在冬天里,围坐在炉边,吃白水煮豆腐。爸爸总是会从“咕嘟咕嘟”冒着气的锅里夹起一块热腾腾的豆腐,第一个放在儿子面前的酱料碟里,嘱咐一句“小心烫吹吹再吃”,那真是一段幸福的日子。
爸爸对儿子很严苛,要求特别高,儿子从小到大的一切,都是他亲手包办,一心盼着儿子将来可以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孩子也很争气,考上了北大,全家人都高兴得不得了。也是在那一年,爸爸被单位辞退,此后赋闲多年,家道也慢慢颓败了下来,生活日渐拮据。
怕影响孩子的学业,爸爸不让家人把这件事告诉儿子,省着点儿家用,学费还是能想办法凑齐的。不想儿子还是在一年暑假回家时察觉了,作为长子,他自认也要担起家庭的责任,于是用了三年的时间快速读完了大学的课程后,提前毕业,没和爸爸商量就回到扬州的一所师范学校当起了老师,想着能早点儿赚钱,就近帮父亲养家。爸爸对这个决定大为恼火,他省吃俭用地培养儿子,并不想让他只做一名老师,无奈木已成舟,从此父子龃龉渐生。
2
家庭生活都是很琐碎的.,可就是这些零零散散的小事儿,如果处理不好,却最能消磨亲情。儿子大了,自我意识已然觉醒,天天被父亲数落,呼来喝去的,心里早就有了一百个不愿意,家里的争吵也就慢慢多了起来。导致父子决裂的导火索,是儿子的工资。那个月,家里周转实在是太紧,爸爸认识儿子学校的校长,就提前把儿子当月的工资预支了出来救急,他觉得儿子的钱就是老子的钱,这样的小事儿根本就没必要和孩子打招呼。儿子过了几天才知晓,新仇旧恨一股脑涌上心头,于是愤然离家,此后父子不见,长达数年。
再后来,儿子也有了儿子,爸爸借着惦念孙子的由头,才慢慢开始和儿子的书信往来,他总归是记挂着在异乡打拼的孩子的。在一封信里,爸爸提及自己的身体大不如昔,儿子担心之余,又念起爸爸的好,再想到几年前奶奶的丧事之后爸爸去车站送自己时的场景,一时泪眼婆娑,写下了一篇小文,文字清新感人: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3
这篇小文叫《背影》,于1928年刊发,爸爸读过之后,老泪纵横,父子重归于好。我们上学时也都读过的,作者你一定知道,是朱自清。当年学这篇文章时,并不知道背后的这段父子恩怨,不过就算知道,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恐怕也无从理解其中的情感纠葛。
父爱是深沉而复杂的,他只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我们年少时,他是慈爱的,待我们慢慢长大,他又渐渐变得严苛和挑剔,再后来我们独立了,他也许会露出几丝失望和失落,到我们也为人父母时,他还是会把最后的温暖和包容留给我们。这些不同的语言,都是满满的父爱。所以,不管你的爸爸有多奇葩,那其实都是他爱着你的方式。也许他对于爱的表达很单向,很笨拙,有时还会让你尴尬和难受,但那也是天底下最美的情感,我们要做的,是去学会理解和感恩。
我很小就没了爸爸,如果上天可以再给我一个,哪怕是全世界最奇葩的那个,我都会开心地去拥抱他。
也去给你的爸爸一个拥抱吧。
朱自清《背影》背后的故事
1.朱自清《背影》
5.朱自清的故事
6.朱自清简介
7.老师的背影
8.背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