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什么是孝,“孝”上部分为“老”,下部分为“子”。子背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什么意义呢?它的意义很大,它不光是一个字,而且还是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
《百孝经》中开篇就讲:“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孝”是一个人行为的准则,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重要标志。
古人有云:“羊有跪乳之义,乌鸦有反哺之恩,况乎人?”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便是恩重如山,而“孝”则是我们回报父母的最好方式。但这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态度。是父母对我们的爱的延续。
行孝道是我们中华的传统,也是一种美德,从古至今,我们从不缺乏有孝心的人。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的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
什么是孝?是《论语》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方”,是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是李密的“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人只有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质。北大列出的不得被推荐的四条“高压线”中,其中第一条就是“不孝敬父母”。北大拒收“不孝生”的新闻甫一传出,立刻引发了诸多争议。许多人为新规叫好,认为百善孝为先,此举应该大力推广。某中学校长说:“优秀的成绩固然重要,但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全人格的人,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
生命像一条流淌的小河,岸边盛开着充满孝心的花朵,于是记忆里便到处洋溢着芬芳。忙碌的人知道日子的离去,但孝仍在,当你留在原地,你会发现孝仍在你身边,它早已浸入我们的血液,随生命的河流,慢慢地流淌……
孝是最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