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疑难解析

时间:2021-08-31

有关《诗五首》疑难解析

  1、一词统摄的构思美:

  《饮酒》中“心远”一词是全诗的诗眼,它统摄全诗,不仅对前三句作了总结性的说明,而且开辟了后半首的境界,正因为“心远”无世务缠身,所以能够于东篱下独自采菊,于闲暇中望山,得见群鸟于夕阳中还山的美丽景色。大自然的和谐,倦鸟还山的启迪,给诗人以感触,陶醉于心领神会之中,不须多言,也无必要多言。这些都因为“心远”超脱尘俗,融于自然。

  2、从《饮酒》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具有怎样的思想?

  陶渊明的诗没有奇特玄妙的想象和夸张,没有灵山秀水的描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常见的农村景物,平凡的村居生活。正如诗中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这些普通的景物里,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蕴含着诗人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他多描写田园风光,或抒发自己村居生活的感受,也是表明自己对丑恶污浊现实的憎恶,对真切自然生活的追求。本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即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3、怎样看待李白诗中的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

  李白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但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对理想生活和理想政治进行着热烈的追求,可当时是一个危机四伏充满矛盾的时代。现实的残酷使他的思想处在一个倚伏纠结的状态。本诗中,是他政治上的.低潮时期,心中充满着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他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但他毕竟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乐观精神还是他思想的中心。结尾处,他就幻想理想总有实现的一天,直言“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关于“南村群童”段的分析理解:

  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5、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有关《诗五首》疑难解析】相关文章:

1.有关《诗五首》知识延伸

2.故乡古诗五首

3.小儿垂钓古诗解析

4.最新关于期中试卷解析

5.滁州西涧古诗解析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设计及重点解析

7.关于小学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8.八年级物理期中试卷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