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日;降落一生期望。呀!呀!学语,步履蹒跚;辛勤哺育,循循教导。 每一日,每一步;一份满足,一份艰辛。远行,村口老树旁挥手,难舍;奋进,默默无声,承担所有,给一份平安 。成功,颤抖的双手舞蹈着,喜而涕声。归落,美美的丰盛,满满的温馨。母亲,把你捧在手心的人;点亮经纶,一生一世,供养我们的人。我们搭住经营小窝,母亲,为我们虔诚的焚香,静静观想,默默守候。我们延续后代,母亲,眼中的后代,比我们金贵几倍,爱变成了轮回……
“母亲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举目时,她是皓皓明月,垂首时,她是莽莽大地。”这是诗人洛夫对普天下母亲最真实、最永恒的写照。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每品读这首《母亲》的诗,我都会感受着母亲的伟大,感动着母亲的温暖、温馨和醇浓。厚德载物,真爱无私,含辛茹苦,从不厌倦!
母亲,我们最崇敬,一生最伟大的人。
母亲今年70岁了,在我的印象里,从我懂事的那一天起,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母亲在操持着,父亲在外地上班,母亲不能依赖父亲什么,只能一个人忙里忙外,不曾有过任何怨言。我们兄妹三人,哥哥在九里之外的中学上学,每周回来两次,每次回来母亲不管农活再忙,也会给哥哥准备好要带走的干粮。印象里母亲有一手的好饭食,摊的煎饼是均匀细薄,数层折叠,口感劲道。对待乡亲和善热情,在村里口碑非常好。1987年国家政策,父亲所在的矿山农转非,我们一家搬到了矿上。临行那晚村里人都来送行,母亲为了感谢乡亲们的情谊,毅然不顾族里人的反对,从邻里间借来碗筷,做酒席招待乡亲们。那晚很热闹,乡亲们时而开怀畅饮,时而沉寂,说道动情处泪流遮面。乡亲们欢乐半夜散去,母亲刷好碗筷挨家去送。我们村三面环山,只有一个出口通往外地,随着由低到高绕山出门。远远的我看见全村的人站在各自的房前,挥手告别,那一刻幼小的我,也留下了留恋的眼泪。
母亲走后最放心不下的是我的大奶奶,奶奶一生守寡,含辛茹苦养育叔叔长大成人,老年却因为农村的恶俗,使奶奶饱受沧桑。叔叔有两个姑娘,由于受“无后”影响超生一儿子,为了逃脱计生办的检查,带着孩子到处躲,孩子经不起路途劳累,不大就夭折了。为此婶婶精神失常,天天疯疯癫癫,把怨恨加在了奶奶身上。老奶奶忍受着无人照料,儿媳怨恨的折磨。母亲经常去家里,送些吃的,穿的和老人聊聊家常,倾听老人心声。时间久了奶奶唯一寄托就是见到母亲。母亲每年回家数次,每次回来总是心神不定,夜里叹气焦躁。一次我问母亲,母亲说:“你奶奶不知道日期,她却每次都在母亲回家的时间里,拄着拐杖坐在村口张望,最愿意看到的却不常看到,是何等情谊。”
我们记起的只是岁月年轮里点滴的回忆,母亲为家,为我们做了太多。回忆起这些让心灵再多一次震撼和明志,我们在现实的社会里,在这个富裕的年代里,已经不去为给老人一点物质而感到是多大的孝敬。精神的支柱我们给予了多少,也许我们也在渐渐忽略,在有生在我们有机会有能力的时候,一定多陪陪老人。人为善不能等;孝敬不能等;健康不能等。
在我们的一生里,母亲做过多少不为我们所知的努力,是无法用情感的砝码去测量的!为了我们免受某些痛苦,为了我们更加幸福,在母爱宁静的港湾里,总能抚慰我们那颗疲惫受伤的心,永远都是我们人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母亲的心里升腾着一盏明灯,时刻点亮我们的心灵,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在如歌的母爱里总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们飞到更广阔的天地!
母亲,我亲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