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河南贫困县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农村甘甜的井水把我养大,毕业后又工作在农村教育的第一线,因而见证了农村教育三十年的巨大变化。
还是先从儿时忆起。
我六岁那年,村里开办了幼儿园。记得当时幼儿园设在一间闲置的民房里。房子是很久不用的土坯房,窗户很小。房间内潮湿阴暗,地面坑洼不平,摇摇欲坠的老式木门开启时便吱吱呀呀地怪响。学习的课桌更是简陋,垒上几块砖,搭上废旧的洋灰板就承载了我们的书和笔,时间长了,桌面变得又光又滑。三九寒冬,把稚嫩的小手从花棉袄中抽出来,放在冰冷的桌面上伏案学习,冰透心扉的感觉深深的烙在了幼时的记忆里,至今尚且记忆犹新。一位初中刚毕业的学生担任我们的代课老师,我们几乎没有教科书,只有老师发的几个本子、一支铅笔用于课间摘抄学习。幼儿园里根本就没有任何玩具,晴天还好,可以到院子里玩“老鹰捉小鸡”、“丢手帕”的小游戏。雨天很惨,只有一整天呆在房里,屋漏时还得用瓦钵接水。我们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听“咚咚”的滴水声,还得轮流派学生倒接满雨水的瓦钵。条件简陋,学的东西也很少,只有到了年底,老师才要进行一次测试,就是看谁写拼音写得对,写得工整,然后评出2-3名比较好的,发一只铅笔和几个本子作为奖励。对于那时的农村孩子来说,几个本子、一支铅笔已是弥足珍贵,尽管已经过去了二十几年,到现在还记得老师奖给我的铅笔,虽然很普通,在今天看来甚至说是寒酸,但一直激励着我。
我的小学也是在我们村里上的。校园不大,只有几间旧瓦房,校园里没有操场。那时我们的课程只有语文和数学,体育只是偶尔上一节,上一节体育课还要到校外农家的打麦场里,当时那节体育课对我们来说可算得上是最快乐的课堂。教我们的老师都是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代课老师,他们上课从来不说普通话。课余生活更是贫乏,甚至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乒乓球和篮球。书桌依旧是自带的,是父亲用木板为我订制的,书包也是妈妈用碎布头拼凑的,铅笔都是用到短的拿不到了才肯罢休,更不要说买其他的文具啦。记得那是上小学三年级时,一位同学向我们炫耀在县城工作的亲戚送来的一个漂亮的铅笔盒。那是一只塑料的铅笔盒,开口处是磁铁,每次开关时都发出清翠的“啪啪”声。对于在农村长大的我们来说,非常有诱惑力。因为那时,大部分同学都是把铅笔直接放在布缝的书包里,只有家庭条件稍好一些的才买铁制的铅笔盒,那样的铅笔盒我们还从没有见过,惹得大家都争着看,那位同学怕玩坏了,总是在书包里装得紧紧的,不敢让我们多看。回家后,不懂事的我也闹着要父亲给我买一个。对于一个贫困的农村人家来说,买那样一个文具盒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父亲没有答应,最后被我闹得没有办法,只好用了缓后之计:“年底考第一就给买。”于是我时刻记着这句话,上课认真听讲,作业按时完成,到了年底的时候,真的考了第一。父亲也没有食言,临近春节前两天,真的骑自行车到离家三十里远的县城买了一个,但那年春节我们的餐桌上却很少见到肉……
后来我升入了初中。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观,教室是大瓦房,老师的水平也高了许多,有高中和师专毕业的,老师们懂的东西也多,我们的视野也慢慢打开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教室窗户上挂的五颜六色的“网兜”。那时一个乡就一所初中,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为了找一所教学质量稍好的初中上学,甚至要到离家20余里之外,没有自行车,就步行。由于离家远,加上条件艰苦,都是用网兜从家带馒头、带咸菜,到做饭的时候拿到伙房去馏一下。平时都把网兜挂在教室窗户上,网兜颜色不同、样式各异,网兜里面装的馒头、咸菜也各不相同,成为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汤要花上几分钱,在伙房买一碗白面汤。白面汤很稀,稀得如水,能照出人影,又被同学们戏称为“照人汤”,当时如果每天都能喝到“照人汤”也算是幸福的,就怕出现特殊情况。有一次,一位同学吃饭去得晚,等他去盛汤是已到最后,竟然在大锅发现一只死老鼠,害得大家一个多星期宁肯喝凉水也不敢再去喝汤。越是苦的条件,大家学习也就越刻苦,很多同学到周末也都留在学校学习,不肯回家。可是在当时, 由于家庭条件的贫困,很多怀揣梦想的学生都因交不起学费而梦想破灭。记得当时我们班里有个同学叫李飞,他是我们班的班长,成绩很好。刚开学的时候,他每天都迟到,老师很生气,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作检讨。当他做完检讨时,全班同学都哭了,原来是他的家境不好,家里有两个弟弟,妈妈是个残疾人,爸爸的神经也不正常。他每天都是早起做完农活再从十几里外的家走着来上学。他学习很刻苦,每次考试都是我们班的第一名。就这样还是没能坚持到初中毕业。记得当时老师几乎跑破了他的家门,才把失学的他重新领进校门,可是,他在学校呆了没几天就又被迫回去了。后来老师也没有办法,就此罢手了。国家未来的一个栋梁就这样夭折了。当时像这样家庭困难的学生有很多,每当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班里都会多出几个空位。余下的虽然没有辍学,但很多家庭也都是倾尽所有来供给孩子上学。记得,当时我们姊妹多,每年的学费也是家里的一大笔支出。每当交学费时,父母把一年的口粮都拉到集市上去卖。看到父母的血汗换来的学费,我就在心里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出人头地,报效家乡父老。
高中时,我搬进了宽敞的教学楼,住进了集体宿舍,有了专门的实验室,用上了体育器械,这些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欢快的笑声,朗朗的读书声洋溢在优美的校园,紧张的学习,浓浓的同学情充盈着我的青春。高考时,我报考了师范院校,立志作一名乡村教师,把知识和理想的种子播撒在知识贫乏的农村孩子们的心田。
毕业后,为了圆儿时的梦,我回到了农村做了一名真正的乡村教师。那时,抱着一颗献身教育的奋斗之心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日子虽苦,但却感充实。在毕业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国家的好政策不断出台,我亲眼目睹了教育在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如今,看着现在的美丽校园,心里不禁发出感慨。
昔日的低矮的瓦房,破旧的茅屋早已不见踪影,已建成了综合教学楼,学生已在楼上的教室读书了。学校操场也变大了,校园内篮球场,乒乓球台,双杠、单杠、云梯等各种体育设施齐全。学校还有大规模的的图书室,里面的图书可称得上是满目琳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校音体美开设齐全。过去的代课老师都已“退居二线”了,改从事教学服务了,不再担任教学任务了。任课老师全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学校有了专门的电脑室、语音室和各种实验室,老师上课全都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使用全国优质课程远程网络教学系统,学生可以听讲到来自全国的优秀专家讲课,一年级的学生就开始学习英语和电脑了。老师的工资也从当年的几十块钱涨到现在的一千多。教师工资的增长带动了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工作热情。以前“臭老九”的称号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班里在也不会再有因教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学生了。因为,书费学费全免了,住校生每年还可以领到500多元的住宿补助。课桌椅也都是国家免费配发的。这在当时想也不敢想呀,上学不花钱还发钱。那天发住校生补助时,我们班李明的奶奶激动的拉着我的手说:“白老师,现在国家政策好呀!上学不收钱还发钱;看病国家还给报钱,种地不收租还有粮食补助。哎呀!真是像做梦一般呀!”看着老人那充满真诚感激的泪水的双眼,我心里也微微触动。是呀,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三十年,也是教育事业腾飞的三十年。更是农村办学条件脱胎换骨改变的三十年。教育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给祖国的发展增添了无尽的活力,教育再也没有了沉重的翅膀,教育的春天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每当看到孩子们在宽敞的操场上打球时追逐的身影,看到孩子们在宽敞的多媒体室专心的听讲的样子,看到孩子们在明亮的图书室认真的阅览的神情,似乎觉得当年的那光滑的石板桌,那滴雨的土坯房,父母拉着一年的口粮去集市上换学费的身影是那么遥远。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教育长足发展的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三十年。回首三十年,似乎漫长,却又短暂,悠悠的文明古国,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