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我喝着饮料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前方出现一位老婆婆。她白发苍苍,衣衫破旧,一手柱着拐杖,一手吃力的提着一个大布袋,颤颤巍巍的走着。
昏暗中,老婆婆努力的睁大眼睛,似乎在地上寻找着什么。借着路灯,我看清了那双眼,那是一双浑浊、无光的眼。突然,老人眼里闪出一丝光,她吃力的弯下腰,捡起一个易拉罐,放进随身准备的布袋里。原来是拾垃圾的,我不屑,继续往前走。
这时,我似乎听到身后有脚步声,转过身,看见那个老人吃力的提着袋子跟在我后面。她想干什么?我诧异。当看见老人盯着我手上的饮料瓶时,我明白了,对她有了些同情,便赶忙喝完饮料,把瓶子递给了老人。老人伸出一双干枯、沾满污秽的手,颤抖着接过瓶子,眼里闪出一丝感激的目光。我问她:“老奶奶,这么晚了,你为什么还不回去?”老人说:“唉,我家里有个小孙子,他爸爸出车祸死了,妈妈也走了,只靠我一个人养活,我多捡几个瓶子就能给小孙子买一个饼子,我那小孙子可喜欢吃饼子了。”
瓶子,小孙子,一个饼子!!!听了这话,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忙掏出身上仅有的三元钱,递给老人。不料,老人轻声、却又坚定地说:“谢谢,小姑娘,这钱我不能要;我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来换钱,我不是乞丐。”
说完,老人慢慢的转过身,离开了。泪水顿时顺着我的脸颊滑落。莫名,我脑海中出现了:文天祥、杨靖宇……,但泪水映照的霓虹般的路灯里,老人的身影却更加清晰。
在金钱与人格间,老人选择了人格。以往我以为只有大英雄才会这样选择,但今天,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身上,也清楚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用金钱买不到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