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

时间:2021-08-31

  今天,语文迷小编为您分享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欢迎阅读!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

  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相关阅读:

  说起清代的`张英,人们可能并不熟悉,可说起他的儿子,那些看过《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就是那位张廷玉。

  张英字敦复,号乐圃,是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曾官至礼部尚书。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直南书房,史载:“每从帝行,一时制诰,多出其手。”他曾充任《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圣祖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康熙四十年他以衰病求罢,诏许致仕。他曾在书房自书对联:“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在安徽安庆,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就是张英家。

  张英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张廷玉。张廷玉也是康熙朝的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时加太保,为官康、雍、乾三代,历50年宝刀不老。他有这样的官场作为,应该说是他得益于父辈淡泊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

  张英、张廷玉父子二人在清初康、雍、乾盛世居官数十年,参与了平藩、收台湾、征漠北、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编棚入户等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行。对稳定当时政局、统一国家、消弭满汉矛盾、强盛国计民生都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二人为官清廉,人品端方,均官至一品大学士,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良相。

  同时,二人还是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在张家官运的背后是康、雍、乾三世,在这样的皇帝身边做事没有能力和操守是不行的。特别是雍正皇帝,虽然执政时间不长,却勤于国政,“崇俭而不奢”,“毫无土木声色之娱”。张廷玉记录雍正:“上进膳,承命侍食,见一于饭颗并屑,未尝废置纤毫。”皇帝连饭粒落于桌上也不舍弃!而张家父子为官也如履薄冰,严格自律。历史记载,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殿试得一甲第三名(探花),张廷玉跪求雍正换人,以留得名额给天下平民英才。雍正深为感动,将其子降级任用。

  张英以下,家族更是人才辈出,家族六代共出进士13人,其中入翰林者12人。张英长子张廷瓒,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入翰林,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次子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入翰林,官至保和殿大学士,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张英、张廷玉父子二代为相,“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门第荣耀,世不多见”,是中国历史的美谈。而张家“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更是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