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天天长大,也许是因为父亲的关系,孩子比同龄人都表现出更多一分的深沉。没有如铃的笑语,而是静静的思索,思索那样严肃的父亲。
很快,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开学头一天,孩子非常开心,早早的准备好了新书包,新学具,迫不及待的催促母亲。可一旁的父亲,却照旧冷峻地说了声:“叫他自己去,不要送了,孩子也不小了。”孩子本是幸福洋溢地脸庞,顿时蒙上了一层朦朦的阴云,气呼呼地背上小书包,就向外跑。母亲隐隐约约地在后面和父亲抱怨着什么,孩子回过头去,母亲正要上前去追,却被父亲毫不留情地拦了下来。孩子心中一阵苦涩,头也不回地走了。
孩子一个人默默地背着书包前进,幼小的身影,拥簇在家长的队伍中,显得如此脆弱与孤独。孩子低着头,不去听身旁的一声声关切,不去看身边的一幕幕温馨。但这一个个温馨的画面,还是时时地撞击着孩子受伤的心!
而就在这时,孩子一个踉跄,摔倒在地上。但孩子早已不会为此哭泣,只是在抬头的那一瞬,远远的望见了一个熟悉而又渺远的身影――隐匿在茫茫的人海之中,但却镜头定格般紧紧锁定,不肯移动。那身影仿佛在向前颤动,但很快又平静下来。是担心孩子了么?是想要来扶起孩子么?那又为何停下了呢?阳光照在那眼镜上,耀的孩子看不清那到底是双怎样的眼神。是急切?还是慌张?亦或是一如从前般的冷峻?
孩子有些困惑,他很快爬了起来。也许在他稚嫩的心灵里,还不懂得这是种怎样的情结。孩子只是远远的望着那身影的方向,看着他慢慢的转动,旋转间,扶了一下眼镜,匆匆向身后走去,留给孩子的,是一个如山般冷峻的背影,渐渐地消逝在人海之中。
孩子呆呆伫立,因为那背影,分明就是父亲。孩子朦朦胧胧感觉着:“其实,父亲应该也是关心我的,是的,我知道,他一定也是关心我的!”
孩子依旧生活在父亲的观望之中,但他逐渐明白,父亲的观望,并不是冷漠,也不是抛弃,更不是无情。那只是父亲对孩子最深的希冀。如今,孩子转眼已上了初三,拼搏厮杀在这残酷的战场上,而父亲的观望,依旧陪伴着孩子前进,让孩子更加坚强,更加勇敢,面对挫折与失败,毫不退缩。
而那孩子,就是我。
有人说,父爱如山,他深沉,却有力。有人说,父爱如水,他平静,却蕴含深意。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但如果真要作比,我会说:“父亲!您的观望,就是您爱的表达,是我前进的动力,是我人生的指向标!”
一个老掉牙的故事
泰安实验学校 初三.四班 陈李君
像许多那个年代的人一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爷爷奶奶,两个原本不认识的陌生人走到了一起,结婚生子,过日子。
有时,我会想,爷爷奶奶之间会有爱情吗?他们结婚前甚至连面也不曾见过。婚后,奶奶操持家务,拉扯孩子,终日柴米油盐,一个传统的、典型的贤妻良母。而爷爷婚后去当兵打仗,终日奔波在外,毫不顾家,什么家务活也不会做,全依赖奶奶服侍他,照顾这个家。
爷爷奶奶一起走过几十年,从我记事起,从未见过他们吵过嘴,红过脸,日子过的平平淡淡,像杯白开水。他们之间会有爱情吗?更多的是习惯吧!两个人在一起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也就谁也离不开谁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相亲相爱一辈子,白头偕老了。
至少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
现代人的心目中,爱情,更多的是轰轰烈烈、海誓山盟,更多的是情调,是浪漫。轰轰烈烈的爱情让人激情燃烧,“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于君绝”的誓言让人感动。
直到有一次,我改变了看法。
那次,奶奶病了,病的很重。奶奶为这个家日夜操劳,无怨无悔,有些头痛脑热,忍一忍就过去了,从不对人说,怕给儿女、给老伴儿添麻烦。但那一次,是真的病倒了。
爷爷默默的,没有说什么,只是学起了洗衣、做饭,学起了提篮子去市场买菜,学起了讨价还价,算计起了柴米油盐、一日三餐。爷爷不是个善于表达的人,有事总放在心里,他只有以行动,来表达对奶奶的关怀和歉疚。大半辈子没做过家务的爷爷,动作虽笨拙,但也能将衣服洗干净,将饭做熟了。
做儿孙的请假轮班去照顾爷爷奶奶,而他们却坚持不让,怕耽误我们工作、学习。爷爷说:“我自己照顾老王就行,你们忙去吧,我身子骨还硬朗”。我们没有推辞,这是爷爷的一片心。他要尽自己的努力来照顾好这个家,把欠奶奶大半辈子的,都补回来。
奶奶的病情愈加严重,爷爷的家务活儿也愈加熟练。病房里,常有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只见他坐在病床旁,不时的给老伴儿喂饭,陪老伴儿聊天。他们是那样的宁静、安详、温馨。虽然话语不多,但动作、眼神中充满着对对方的关切、依恋。病床上的奶奶一脸的幸福……
我曾不经意间在收拾屋子时看到一个笔记本,是爷爷的。有一篇日记中写到:“我有时很怕,怕老王会走,她走了,或许我大去之期亦不远矣”。猛然间,我流泪了。我全明白了,我霎时间读懂了什么叫生死与共,什么叫做生离死别,什么是人世间最美的爱情。
或许是医生医术的高超,或许是奶奶的坚强,或许是大家的照顾,或许是爷爷心灵的召唤,奶奶奇迹般的康复了。爷爷笑了,很幸福的笑了。我的心灵被震撼了,我猛然想起了诗经里的一句诗:“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