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满天繁星的夜晚,温馨的灯光下,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沙发上听妈咪阅读《三顾茅庐》。
今天终于轮到妈咪读书了,我沉浸在妈咪美妙的读书声中:“刘备三人前往南阳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来到茅庐前,刘备下马亲自前去敲门。”
“妈咪,诸葛亮为什么要住在茅庐里呢?刘备为什么要到那么远的农村山里去请一个’农夫’来辅佐他呢?”我不解的问。
妈咪(停下来)想了一想说:“在古代有一种人叫隐士,他们远离喧闹的都市,独自到幽静的山里修行。他们崇尚返扑归真,生活清苦却能满足。相信人的心灵先要安静下来,安后而能静,静后可生智慧。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错哦 不错哦 你也可以投稿,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就是说圣人足不出户就能够通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了解自然的规律。许多人向外走行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反而越少。因此圣人不盲目行动就可以获得大的成功。远古时代的舜、禹都曾经是在中南山上修行的隐士。后来舜被尧请下山来,用他的智慧治国安邦,为百姓造福。”
“噢,原来刘备深信诸葛亮就是一位圣人,所以去请他。”我若有所思的说。
这时妈咪的读书声又在耳边响起:“这次卧龙先生不在家;第二次去茅庐正值隆冬,走到半路下起了大雪。张飞劝刘备等雪停了再走,刘备说:‘顶着大雪去正是想让诸葛先生知道我们的诚意呀!’这次卧龙先生仍不在家;第二年春天,刘备第三次拜访恰逢诸葛亮在午睡,刘备独自在台阶下静静等候了一个时辰,待诸葛亮醒了才迎进屋里。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终于答应出山辅佐刘备成就一番大业。”
“请了三次才请到呀!,怪不等叫‘三顾茅庐’呢!最后诸葛亮还是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了。”我豁然开朗。“孙子,诸葛亮不仅仅是被刘备打动了,”姥姥用手扶了扶老花镜,慢悠悠的说:“他通过这件事体会到了刘备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君主。老子曾对孔子讲过——道德高尚的人外表谦虚得像个愚人。如果刘备不是一位明君,他是绝对请不出诸葛亮的。”
“圣人有智慧,辅佐明君,造福百姓。我明白了!”
“我也来补充一下吧。”爸爸厚重的声音响起:“在现代也有一些隐士,他们仍然居住在终南山、华山一带。有些隐士喜欢终身隐居的生活,有些隐士希望通过修行为社会服务。关于如何处理隐居和从政之间的矛盾问题,诸葛亮给儿子留下了《诫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你这些日子好好悟悟这些话的意思吧,下次读书会咱们再一起讨论吧。”
和家人坐在一起读书,谈天说地是我最幸福的时光,我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我为圣贤们的高尚情操和修为所折服。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晚上我要好好悟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