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术》的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顶着“国内第一部医疗题材大剧”的头衔,编剧六六称为写此作潜伏医院两年,就是这样一部电视剧《心术》一经播出,却招来各种吐槽,不专业之声不绝于耳。

《心术》的观后感

  “穿白大褂在食堂吃饭;看着头骨的片子说脊椎问题”……电视剧中对医生职业描写的一些穿帮细节,被眼尖的观众一一挖出。《心术》还有多少不专业的情节,难道就没有真实之处吗?下面我们就在找茬中来个医学知识科普吧!

  这, 是真的

  情节1:牙痛原是脑肿瘤惹的祸

  黄菁菁的妈妈因长期发烧并伴有口腔肿痛住进了医院的VIP病房。医生霍思邈认为这位患者的疼痛极有可能是三叉神经痛引起的,建议她先去口腔科消炎,然后到神经内科拿点儿药吃。得知患者的女儿是演员、貌若天仙后,霍思邈想留住患者,安排其做了检查,发现脑中肿瘤压迫神经才是牙痛的最主要原因。牙疼和脑肿瘤居然存在关联?

  解读:受血管、肿瘤压迫可出现三叉神经痛

  牙痛是由颅内脑肿瘤压迫神经所致是完全有可能的,根据有关的临床统计发现,约有近一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误以为自己患的是牙痛。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邓跃飞副主任介绍说,从剧情可知,女演员妈妈起病是牙痛,医生检查发现是三叉神经痛,而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前者主要是由于颅内三叉神经根受血管压迫所致,后者主要是由颅内神经鞘瘤、脑膜瘤、血管瘤等病变压迫所导致。女演员的妈妈就属于后一类。

  “人的头面部感觉是由三叉神经负责,所以三叉神经发生病变,或者受血管、肿瘤等压迫,就可能出现麻木、疼痛的表现。”邓跃飞进一步解释说。在其接触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中,不管是原发还是继发的,他们在诊治过程均有过不同程度的误诊经历。有的病人治疗过程曲折,先是被误诊为牙痛被拔牙,后来按“三叉神经痛”先后用药物、手术、伽马刀、射频热凝等方法治疗,但因没有对因治疗,故效果不佳。

  情节2:脑插钢丝如常生活一个月

  不少看过《心术》的人,对第二集出现的“钢丝男”印象深刻,因为情节不但惊悚,而且不可思议。剧中,医院来了一名患有骨癌的乞丐,因为备受骨癌疼痛的折磨,而用钢丝“插通了”自己的大脑,拔不出来,却没有当场要了他的命,这种情况伴随了他一个月,直到进医院被救治时长长的一半钢丝还裸露在外。

  解读:“钢丝男”情况完全有可能,只是钢丝太细太长

  作为专业医生,邓跃飞也认为剧情夸张了,剧中的钢丝太长也太细了,这样的钢丝不太可能穿透颅骨。还有剧中人描述,钢丝似乎是慢慢经过一段时间刺穿脑袋的,“这也不可能,太夸张了。”

  不过整体上说,“钢丝男”的情况完全有可能存在。邓跃飞解释说,尖锐异物因为意外穿刺入头颅并非罕见,“我曾经先后接诊过两例患者,一个是来自山区的小学生,爬树从高处摔下,被地面上一截长约6公分的竹子从右眼上方完全刺入脑内,一周后才来到我们医院进行手术,取出了竹子;另一个病例也是小孩子,不小心摔倒,结果被筷子从眼眶传入脑内3天后才来到医院手术。”在邓跃飞印象中,这两位小患者入院时没有明显异常,一般情况良好,那个山区小学生仅有低热。

  细长较粗较硬的异物在快速暴力作用下,完全可以穿透眼眶、前颅底,以及两边太阳穴这些颅骨较薄的部位,穿刺入颅内的异物如果都恰好没有损伤到血管、神经及重要功能区的情况下,是可以没有很明显异常表现和发生严重后果的。而且久而久之,就会如“钢丝男”一样并发头痛、发热等颅内感染的表现,以及间歇性抽搐、癫痫等。至于脑刺异物的时间是否能达一个月之久,邓跃飞表示,“只是有可能而已。”

  情节3:急诊抢救一上来就看瞳孔

  《心术》中多次出现这样的场景,每当急诊科遇到突发事件如车祸之类的患者,医生一上来立马就拿着个小手电筒查看患者的瞳孔。比如第一集中,重大车祸送来了病人,一个昏迷,医生翻开眼皮看下,另一个睁眼能和医生对话,脑部受伤,也被翻眼皮看下;到第二集,还是在急诊科,一个满头是血拉着护士叫疼的患者,医生一来同样是看他瞳孔。为什么急诊科医生碰到患者的统一动作都是查瞳孔?

  解读:意识不清、颅外伤需要看瞳孔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丁邦晗教授介绍,急诊中,遇到意识不清楚、有颅脑外伤的患者都需要检查瞳孔。这一点剧中医生的做法是符合要求的,医生查瞳孔主要也是针对这两类患者。瞳孔和大脑关系密切,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应的灵敏度与对脑神经(动眼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传导功能有关,缩瞳肌和扩瞳肌的中枢在中脑。当损伤累及中脑时常可出现瞳孔的改变。瞳孔的观察在神经外科有着特殊的定位意义。

  丁邦晗还介绍,急诊科的救治和专科大为不同,“先开枪后瞄准”是一个形象比喻。丁邦晗说,来急诊的患者情况通常很紧急,需要快速排除危险因素,医生首先考虑的是导致患者短期内死亡的疾病。比如腹痛,急诊医生首先想到是否为心梗、宫外孕等等,而专科医生遇到腹痛,或许先想到阑尾炎之类的。

  在考虑排除最危险因素的同时,急诊医生要对患者进行初步伤情评估,不单单是检查患者意识水平及瞳孔变化。此外还有气道通畅程度、呼吸状态及呼吸类型、量体温、检查血压和脉搏,看有无大出血征象等。丁邦晗说,时间不等人,急诊科医生就是在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先稳定患者基本体征,明确病症后,再作进一步处理。

  这, 不靠谱

  情节1:手术室内医生护士谈天说地

  在《心术》中,有不少情节在手术室中展开,不过和许多观众想象的不同,剧中的手术室不是安静、紧张的所在,却常常是几位主演的“聊天室”,医生、护士常常一边做手术一边拌嘴、开玩笑。如果现实真是如此,估计又会为原本紧张的医患关系撒上一把盐。

  解读:按要求不应谈论和手术无关的话题

  对于这样的桥段,有医护人员出来解释,称医生也是人,手术时太过紧张并不利于医生长时间精细作业,聊天有助于缓解医生疲劳,舒缓紧张情绪。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吴小姗则表示,偶尔开个玩笑是有的,而且通常在手术刚开始或结束后,但绝对没有剧中那般嘻哈轻松,按照有关的行业标准,手术台上工作人员不应谈论和手术无关的话题。

  “剧情和我们的现实工作差距太大了”,吴小姗说,自己看《心术》,看了没到两集就看不下去了,手术室工作应该是更严谨、紧张和艰苦的,光看那像酒店般的内部环境,就感觉不太现实。手术室一般都很安静,医生护士消过毒穿上手术服,就要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如果面对复杂的手术,手术室的气氛更紧张严肃,电视剧里表现的实在太欢乐了。而且,手术室是不允许病人家属进去的。

  情节2:护士戴着耳钉工作

  在剧中的着装细节上,不少网友提出一些疑惑,比如海清饰演的“美小护”上班时,总是戴着一对闪亮亮的耳钉,有时还戴项链,或是头夹一个花朵夹;还有手术医生人脚一双时下流行的塑料洞洞鞋。难道医护人员的着装不是更应该严谨些吗?

  解读:手术室内禁止佩戴任何饰物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在真实的医院里,护理部门对此方面有要求,尤其是进手术室都有严格要求。吴小姗说,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穿戴要求,不同于教师上讲台要着装得体的要求,后者是为人师表的德行要求,前者则关乎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是为保护患者,也是职业防护需要。

  首先,无论是耳环耳钉、项链、戒指,抑或是手链、头上饰品,全身饰物都要取下来。吴小姗解释,因为手术中,病人伤口是打开,呈暴露状态的,万一身上饰物不小心落入伤口就麻烦了。所以医院对从头到脚的着装也有专门要求,上衣应扎进裤中,帽子要把整个头发包裹进去。吴小姗介绍,针对不同的发型,我们还有不同类型的帽子,目的就在于不能让头发露出来,这也是为防止头发皮屑落入患者创口中。还有所戴口罩一定要把口鼻罩住,一方面为防范工作人员的口腔飞沫影响患者,另一方面保护工作人员不吸入有害物。还有鞋子,吴小姗说到,“手术台上有各种器械,比如手术刀、剪刀等,为防止万一掉下来砸伤脚,我们所穿的鞋都要把脚面包住,拖鞋肯定不合适,类似电视中的带‘洞’的鞋也是不允许穿的。”

  另外,在手术室之外的医院内,虽然没有规定不允许护士戴饰品,但这确实是业内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了,工作时间能不戴尽量不戴。在实际的工作中,又要分几类情况,比如戒指是肯定不允许戴,因为容易携带病菌,发生院内感染,而对于耳环,这需要看护士从事的是哪个科室的护理工作,如果是专业的精神护理护士,或者要上手术台操作的护士,那么肯定是不能戴,担心引发感染或者其他意外。而一般护理任务不重,或者不上手术台的护士,可以戴小一点的耳环。

  情节3:全能护士“特殊巡护”

  作为电视剧的女主角,“美小护”有一个“特殊巡护”的身份,既参与巡视病房,又进手术室协助医生,可谓全能,出得了急诊、上得了手术台、巡得了病房,几乎医院的每个角落,都能够看到她的身影。“特殊巡护”的“权力”之大,让很多观众费解。

  解读:护士不是“万金油”,也有专业之分

  真实医院中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万金油”护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李燕介绍,护士有专业之分,比如ICU护士、糖尿病护士、静疗护士、病房护士、手术室护士等等,不同的科室岗位有不同的护士,他们需要专业培训上岗,“如今的护理专业发展迅速,光外科护士就有泌尿外科、心脏外科、脑外科等。”李燕如是说。

  所谓术业有专攻,像手术室的护士要对手术器械了解,知道手术的流程,以便更好配合医生做手术;急诊科的护士要学会呼吸机的使用,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等等。李燕还谈到,也有住院护士进入手术室的情况,但那是为了让住院护士了解手术患者的手术情况,以便做好护理工作,而且住院护士进入手术室不能做手术,只能观看了解。

  吴小姗补充说,护士参与急诊、手术、病房工作有一种可能,就是二甲以下的小医院,手术量不大,患者人流量较低,而且人手较紧张,有可能一个护士兼顾几个角色,“但这样不够专业”。

  还有多少细节硬伤?

  1.第1集中,谷超华医治的病人做完手术后出现突发性症状时,谷超华没有做室颤就直接给病人做电除颤,还连续做了六七次。显示器上显示的数字还都是200焦,没有丝毫递增,心电图全直线了还在除。实际上,全直线就不需要除颤,而是心脏按压,心脏复跳出现颤动波后再除颤。室颤的除颤能量通常是200焦—300焦—360焦,逐步递增,共三次。中间第二次的能量可以在200—300焦之间。

  2.第21集,给小孩儿做CT的时候,孩子的父亲穿了铅衣,陪同的医生竟然完全暴露。实际上,放射科医生属于职业暴露,每天需要多次操作仪器,接触的辐射量也远多于患者,所以更应该做好防护,必要时穿上铅衣。

  3.第一集中有个情节是医生一上来要给车祸病人用肝素钠,肝素钠是抗凝血药,简单说就是不让血液凝结,一般用于心梗、防止血栓等疾病,而车祸中的病人一般会有大量出血情况,手术前用抗凝药物会影响做手术,术后用该药倒是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