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物驯化也分良性和恶行驯化。良性驯化可以帮助人类调查寻找人、物或是线索,例如警犬;也可以像片中这样被驯化成针对黑色人种的恶犬;另外还有一种被驯养成宠物。
本身动物是有天性的,究竟应不应该被驯化真是个争议的问题,特别是宠物。宠物的确很可爱,还被分为三六九等,价格不一。如果宠物族具有思想,一定也要争取平等自由的权力,当然人类社会至今都无法完全做到。不可否认圈养宠物是人类自私的行为。但是又有人说这样可以给动物一个温暖的家,不用担心风餐露宿,不然就成了为了生存流浪的可怜生命。我也不知道到底怎样回答这些问题。人类自私的天性决定了不管是否了解动物的心思都要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利用它们。回到本片就是白狗的原主人因为自己种族歧视的偏激观点驯化出一只杀人机器。白狗制造的每起伤人事件及最后自身的死亡都要归咎于这位原主人,当然原主人也是一批种族歧视势力的代表。
从小被驯化的动物究竟是否能再次被驯化回去,影片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也不排除是为了影片效果和引发更深度的思考而编导的结局。不过,我想习惯一旦养成便很难改正和去除。放在动物身上、人类身上都是如此。白狗在小时就开始被恐惧到仇恨到攻击的驯化成攻击犬,这形成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条件反射,即使遇到经验老道的驯化师也未能让它改掉攻击人的恶性,最终也只有死路一条。我们无法责怪白狗,更多是可怜和同情。
遇到白狗这样的病犬如何处理?我不得不说,对人类最安全的做法还是进行人道毁灭。片中的驯化失败,就算成功了,驯化大量这种犬会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改造后也如一颗不定时爆炸的炸弹,没几个人敢养。
《白狗》,是给我视觉冲击较大的一部老片。
看《白狗》,是因为偶然在人类文化学课上听老师说起,后来又跟着班级的步伐观摩了这部老片,再后来,实在是觉得震撼太大,又回寝室好好回味了一番,总之,能够这样影响我的电影,还是由原著小说改编的电影,而且还是老片,在如今早就满目疮痍的灰色电影市场,少之又少。
这是一部讲述美国种族色差歧视的片子,出人意料的是,它的主角是一只狗,它可不是普通的狗,它是一只白狗,并且它不是一只普通的白狗,它是一只专门攻击黑人的白狗,片中没有出现一个种族主义者,却在白狗疯狂攻击黑人时表现的淋漓尽致,比直接描写更加让人记忆深刻。
要知道,敢于这样直接揭开美国历史的伤疤,对种族主义赤裸表现的影片并不多见,但是《白狗》做到了,当然,它也度过了难熬的10年等待公映的时间。
体会一下10年等待的心情,就好比你准备参加一个游泳比赛,你从不会游泳成为个中好手,中间花了多少心血,等到你终于得到比赛机会,举办方说你游泳姿势“不好看”,影响公众形象,把你给pass掉了,你要等十年才可以重新获得游泳机会,额~这样的感觉实在是复杂到难以解说啊!
不过还好,1991年,它还是以禁片的形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用我们文化学老师的观点来看,这就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表现。从刚才比喻的角度讲,那就是过了10年,你的泳姿没变,依旧是那样“不好看”,但是审美水平也变了,你的泳姿不再是影响市容,而是对游泳的另一种方式的阐述。
经过雪藏之后的突然掌声,此时听着些许是有些刺耳的,尽管这样,还是舒心的叹了口气,不论怎么说,好的作品是被保留下来并且得以流传的。
在我看来,比较出色的除了《白狗》这部电影本身的意蕴内涵,还有它的宣传海报。怎么形容看到那张海报时给我的惊恐与震撼呢?简单的一只看似普通的白狗,嘴边本应纯洁无比的白毛却晕染着团团赤珀,听起来感觉色彩搭配还挺鲜明的,就像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白润的皮肤配上好的血色,嫩呼呼、红彤彤好不漂亮,得了吧,姑娘,现实总不是和琼瑶剧一般,那白狗嘴边一圈是团团红色,而那触目惊心的红,正是黑人的鲜血!
好吧,你说那黑人和那白狗是前世有仇,或者黑人抄了它家的门,抢了它心爱的白狗媳妇儿去和他家黑狗好,它的九族全被黑人扒皮抽筋炖狗肉汤,得了吧,你以为你金庸还是古龙啊?揭开谜底,白狗和被咬杀的黑人没有任何恩怨情仇,他们只是陌生的两个物种而已。
狗其实是色盲,在它的眼里,没有白人与黑人,有的只是白色与黑色而已,可以说,它是没有种族主义的物种,之所以成为咬杀黑人的攻击犬,和它的“慈祥”的老白人主人是脱不了干系的,不仅仅是影片中的白狗才有那样的命运,在当时的美国,那样的攻击犬犬太多太多,它们大多是在幼崽时期就经过所谓的特殊训练——他们的主人雇佣嗜酒成性、沉迷的黑人对它们进行拷打,结局可想而知,他们长大后的攻击也变得有逻辑推理性了。
别说一只狗了,就算是一头大象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啊!好吧,我又激动了。
影片中出现的对于动物天性的剥夺和对黑人人性的搏杀,毫无疑问,让人惋惜、反思。
女演员茱莉深夜驾车回家,不慎撞伤一只白色的德国牧羊犬(恰好是德国牧羊犬),并把它带回了家。不久后它遭遇入室抢劫,白狗表现出了让人震惊的战斗能力,茱莉越来越依赖这只白狗了。但很快又发生了意外,白狗每遇到黑人都会发疯地上去撕咬。原来这只白狗从小被主人以残忍的方法训练(雇佣黑人殴打幼犬,幼犬长大后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会攻击黑人),是专门用来咬黑人的真正意义上的“White Dog”。茱莉带着白狗去驯兽中心,一个黑人驯兽师出于种族情感的考虑,誓要驯化白狗。经历了五周磨难,白狗终于不再攻击黑人,却扑向了站在旁边的白人。驯兽师无奈地开枪杀死了白狗。
[白狗]用一种有趣的方法,展现了普遍存在于上世纪80年代的种族问题。影片开始就交代,狗是色盲,它的世界只有黑白两色,分不清人种民族,却能认出白人、黑人。于是它被一种肤色的人培养成了杀害另一种肤色人的凶器。可种族对狗而言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好像歧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期影响形成的。与之相对,白狗的真正主人在认领“爱犬”时是带着孙女,那两个可爱的女孩和可怜的白狗形成隐喻。如果不是培养过白狗,那又是位何其慈祥善良的老人(还带着一盒饼干来的)。本片改编自法国作家罗曼·加里1971年的同名小说,据他说白狗真实存。结合80年代美国的社会现实,导演塞缪尔·富勒做了不少改动。作为黑色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版本结尾更黑暗。
看了这部电影,没有感觉什么种族歧视,我的带入角度竟然是那条狗
从小被训练出来的恐惧和对恐惧的歇斯底里的撕咬和疯狂,哪怕穷尽一生,能消除吗?
这只狗狗是做不到了,他发现黑人可能是好人,然后他对恐惧的对象confuse了,但是他依然恐惧,就好像人,治好了对噩梦里的对虫的恐惧,对软体动物的恐惧,对长辈的恐惧,对权威的恐惧,但是这个恐惧的来源是无法穷尽的
我们有出路吗?从小就不是一只生活在快乐和爱里的狗狗,有出路吗?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么?
本相具足,又来了,到底有没有本相具足?还是本性难移?
我可能两个都相信
看看我们的选择吧,是选择本性难移还是本相具足?两条路都挺难的。人生本来就挺难的,选一条自己佩服自己的路吧!
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屡见不鲜,但由一只白狗而引出的种族歧视的话题,实在高明。
大家都知道,17世纪,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美国土著印第安人及被从非洲贩卖来的奴隶生活苦不堪言。
虽然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通过各种民权运动的努力,使美国的种族歧视在法律上似乎消除了,在法律上给予了黑人跟其他族群平等的地位,平等的投票权,但在生存境况上依旧不平等,造成了黑人在美国社会实际上处境非常艰难。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观念上由于种族优越论的劣根性,导致美国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种族歧视便愈演愈烈。
1981年开始,里根任美国总统,他上台后对黑人政策做了一系列消减预算等调整,这对黑人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打击。在美国社会很少人敢公开歧视黑人,但行为上得歧视已经足够明显了。
这部1982的电影,正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本片在明面上所要表达的无非是种族主义者盲目的种族自我崇拜,极端价值观,伪善表面下隐藏的人性的自私,丑恶,自以为是,妄图扭曲自然,以及被根深蒂固的罪恶所腐蚀的白狗最后的一次对人类的回击。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
但关于剧中教堂里的一个镜头,唯一一个让我印象深刻在脑海里萦绕不去的画面——那幅耶稣像以及耶稣脚下的那条白狗。
当白狗在教堂咬死黑人男子的时候,镜头切换到教堂顶的那副彩绘玻璃耶稣像,耶稣张开的双臂上站着的鸟类里有乌鸦与和平鸽,脚下站着羚羊,白狗和鹤,背后有两只鹰在飞。刚咬死黑人满口是血的白狗抬起头心领神会般的看了一眼。
我始终相信,那是导演的刻意为之。甚至牵扯宗教。
为什么黑人男子跑进教堂寻求庇护但教堂却空无一人,以至于造成了本片中唯一一次黑人死亡事件,是神的放纵还是警示?
TW,附上教堂玻璃上的动物在圣经中的含义:
在圣经创世纪里,乌鸦是一种不洁净的鸟类,以腐烂的尸体为食,当挪亚放它从方舟出来后,满地的的死尸足以满足它生活的需要,因此它就留在外面了。
在乌鸦之后被放出的是鸽子,鸽子是洁净的鸟类,它要吃洁净的食物,于是鸽子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飞回方舟。
圣经一贯以羊作为为人的写照,两者都是软弱、容易走迷及失丧的,基本上也都是喜欢群体生活,不能照料自己,亦不能寻找回家之路的。
最早犹太人以自己是神的选民而骄傲,他们看不起别的民族,常以狗称呼外邦人。旧约对狗也是藐视及厌恶的,比如腓利门书里有一处“犬类”是指外来的犹太主义者,他们干扰了教会的安宁。
鹰在圣经中常常用来比喻专一跟随上帝的拥有力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