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天山观后感
导语:守望天山,是母亲对儿子的期盼,母亲的坟墓也要朝向天山;守望天山,是战友一生的诺言,用自己的生命与战友作伴;守望天山,守望的是战士们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守望天山观后感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训练完后随区队观看了《守望天山》,期间哭过、笑过、愤怒过、也遗憾过。
这部电影是通过各种不同角色的人物经过叙述以及穿插一些回忆进行下去的。镜头的转场运用的非常完美,不同时间的回忆的出现并未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反而更能使观影者融入电影。
整部电影看完,我想《守望天山》守望的不是天山,而是当年在天山所历经的年少、青春、友情、热血,守望的是爱情、守望的是亲情。
一座座墓碑一座座山,一颗颗红星一朵朵雪莲,一生、一生不变的誓言,守望、守望永远的天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班长四人携20个馒头去远方报信中,只剩下4个馒头的那段时期。镜头是静止的,天山在那一刻没有风、没有雪、四人围坐在墙角下,班长摸出仅剩的四个馒头,一人一个分发后。在大家狼吞虎咽之时,班长沉重的要求大家慢点吃,馒头之声手里的这个。而后镜头仿佛凝滞了,班长说我先去远方侦查,5分钟后出发。镜头随着他一个人,转至远方,放眼望去只有一望无际的冰川荒原,班长望着手中的属于自己的馒头,探手放入了衣服内侧。就是这只馒头,救了陈玉柱的生命,同时消失的还有班长的生命。班长死后,玉柱临行前的一瞥头眼神之沉痛让人不由为之动容。最终4人中俩人获救,另俩人永远的长眠于天山。那一刻,所有人为之侧目
令我印象极深的还有,陈玉柱携妻儿返回天山时,途径的那片胡杨林,金色的胡杨叶,闪耀明媚,突然陈玉柱像是发疯般扔掉手里的包裹,踩着溪水奔跑起来,起初我不仅骂道干什么啊,神经病。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往事过眼云烟班的浮现在我们面前,原来这里是班长埋葬的地方。当初用来做标记的石头还在,而那人早已在风雨时间中消逝。陈玉柱恸哭的脸庞不禁让我鼻头一酸。
就这样为了那一句班长临终前:"帮我回湖北老家,看看父母。"陈玉柱留在了天山。挣扎过、激动过、争吵过、陈玉柱一家人还是留在了天山,归期一次又一次推延,住所从最初的塑料布搭建的一吹就到的烂房子建设成坚固的房屋。这一守便是24年。
24年,他是如何做到的,我不敢想。是什么支撑了他,又是什么停留了他的妻儿与他一同面对苦难。我不敢想象,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又为他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理解与支持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够引起人内心深处的感动。"其中就有提到类似陈玉柱的这种精神。人无论何时都需要信仰,需要理想,需要坚守。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是怎样的信仰让他坚持了呢
我想陈玉柱不仅是因为对班长的感恩,还有对国民精神的信仰,鲁迅说过:"我们的文艺来自于国民精神的火光。"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守望天山》告诉我,放弃一切,舍弃所有,痛快地去感恩,不管是领导还是我们这样的百姓,不管是老人还是带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哪怕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也会友好地,态度亲和的对待他们,尽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真正做到在感恩中成长。
"碧血洒满天山,捐驱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夫妻十年分居,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聚。"这是千千万万筑路官兵的真实写照。十年间,陈玉柱所在部队官兵战冰雪斗严寒,经受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先后有168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几千人受伤致残,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在天山上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他们用青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生命绝唱!蜿蜒而平坦的天山公路,是筑路老兵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奇迹。陈玉柱和他的战友们的故事将伴随着这条天山公路传向远方。战友们的无私奉献、为国捐驱是一种大爱,班长的舍生忘死是一种大爱,陈玉柱的知恩图报也是一种大爱。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陈玉柱这种感恩精神,他的故事和天山精神不仅要在部队宣传,还要向社会宣传,更要向年轻一代宣传,要让我们的年轻一代懂得什么是国家,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感恩!
一个馒头,一个生的希望:一句承诺,一段长达的24年的守候;一座陵园,了却一生的心愿;一条冰雪之路,一段被雪藏30年的历史。冰雪埋藏下的天山,埋藏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埋藏了一段孤独与绝望的守望,埋藏着中国军人们难以逝去的血性,更埋藏着那些无私奉献、为国捐躯的英烈。作为大学生我们最需要学习的就是这些精神,愿这种精神永远伴随我们!
一座座墓碑一座座山,一颗颗红星一朵朵雪莲,一生、一生不变的誓言,守望、守望永远的天山。
《守望天山》是庆祝建党90周年的献礼影片,它用全新的视角诠释主人公身上表现出的天山精神和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的传统美德。展现了当代军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重信守义的大爱之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白雪皑皑的天山脚下,搭着几个简陋的土坯房。烟熏火燎的灶台,锈迹斑斑的马灯、大门两侧春联曾经留下过的痕迹、几张1985年的老报纸这里就是《守望天山》主人公陈玉柱的家。30多年前,他随部队秘密集结新疆,开始修筑著名的天山独库公路。在大雪封山的情况下,上级派陈玉柱等四名战士去40公里外送信。在冰天雪地里爬行了三天三夜,生命遭到极大威胁,在大雪封山弹尽粮绝的时候,班长郑林书把最后一个馒头让给了陈玉柱,陈玉柱因此活了下来,而郑林书和副班长罗张牺牲了。几年后,已复员回家的陈玉柱和妻子抛弃了县城的工作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重返天山,在寒冷的雪山上为班长和168名牺牲在天山的战友守墓,一守就是24年!
24年!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什么力度让他一家人支撑了24年他们在白雪皑皑的天山上演绎了怎样的人生故事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又为他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理解与支持
最让我感动的场景是在大雪封山时,班长郑林书把最后一个馒头让给了陈玉柱,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班长郑林书留给陈玉柱的遗言:"我死后就葬在部队附近的山上,让我看护部队和战友。我还有一个心愿,今后如果有机会,你去我老家看望一下我的父母".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在寒冷的雪山上为班长和牺牲在天山的战友守墓24年!
陈玉柱24年为战友守墓,让我看到了人的精神深度,那种对于爱的传递的滋味难以言表,他用行动来感恩。陈玉柱不仅是因为对班长的感恩,还有对国民精神的信仰。同样作为军人,我们到底追求什么《守望天山》告诉我们,放弃一切,舍弃所有,痛快地去感恩,尽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在感恩中成长。
"细微处见精神",作品真切质朴,意味深长。那样震撼人心的大爱、情义,既有深深的感动,也有强烈的震撼,该片重在以情动人,以细节取胜。让我看到了人的精神深度,对于爱的传递又非常曲折,那种盘桓胸臆的滋味难以言表。陈玉柱不光有自我的反省自责的态度,他们更有这种自甘长久的心灵情感和行动来感恩的惊人举动。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够引起人内心深处的感动。"其中就有提到类似陈玉柱的这种精神。人无论何时都需要信仰,需要理想,需要坚守。()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是怎样的信仰让他坚持了呢
我觉得陈玉柱和他的战友们的故事将伴随着这条天山公路传向远方。战友们的无私奉献、为国捐驱是一种大爱,班长的舍生忘死是一种大爱,陈玉柱的知恩图报也是一种大爱,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陈玉柱这种感恩精神。
《守望天山》是一部展现守望主题的影片,这里的守望不单单是对于生死承诺的守望,也是对亲情、对爱情、对友情的守望,守望之久更显真情之深。在真挚的情感主题以外,影片独到的叙事手法和传神的角色表演也大大增强了它的观赏性和感染力。真心盼望今后我们的银幕上能多一些像《守望天山》这样的书写真情、滋养灵魂、引领人心的优秀国产电影。
"……一座座墓碑一座座山 ,一颗颗红星一朵朵雪莲 ,啊,一生、一生不变的誓言,啊,守望、守望永远的天山".这是它的主题歌,《守望天山》的故事很简单。30多年前,陈玉柱随部队秘密集结新疆,开始修筑著名的天山独库公路。在大雪封山的情况下,上级派陈玉柱等四名战士去40公里外送信。在冰天雪地里爬行了三天三夜,班长将最后一个馒头让给了新兵陈玉柱,他活了下来,而班长、副班长却英勇牺牲了。陈玉柱复员后,毅然抛弃工作,拖家带口,重返天山,为班长和168名牺牲在天山的战友守墓,一守就是24年。是什么力量促使这名老兵重返天山一家人如何熬过这段漫长岁月《守望天山》为我们揭开了一位退伍老兵24年感人肺腑的守墓生活。其中让我最感动的镜头有班长吃掉了陈玉柱扔进垃圾桶中的半个馒头,陈玉柱吃掉了女儿扔在地上且用脚踩过的馒头皮,这足以说明中国军人的精神所在。还有,陈玉柱夫妇毅然偷偷去往天上,守望天山,实在是让人折服。他们那种甘守寂寞,甘守清贫的精神值得我们没一个人学习。
如果说《守望天山》给了我们什么?我最深的感悟是:无私、奉献,是中国军人最高的追求;乐观、坚强,是每个人、每个家庭应有的正确的生活态度;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是我们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守望天山,是母亲对儿子的期盼,母亲的坟墓也要朝向天山;守望天山,是战友一生的诺言,用自己的生命与战友作伴;守望天山,守望的是战士们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
【守望天山观后感】相关文章:
1.观后感:守望心灵
2.守望一生观后感
3.守望者观后感
5.冬天山景的作文
6.美丽的天山作文